長豐歷史悠久,文蘊深厚。
這里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分屬九江郡之壽春、曲陽,西漢屬淮南國,魏晉屬淮南郡,隋唐分屬壽州、廬州、濠州,明清分屬廬州、鳳陽二府,民國時期,分屬壽縣、定遠縣、合肥縣。
因地處江淮要沖,素有“淮右襟喉,江東屏蔽”之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歷史上戰事紛繁,楚、吳相爭,兵戰不已。
魏、吳交兵,戰禍連年。
舉世聞名的淝水之戰在縣境東北的洛澗拉開帷幕。
縣境西北部曾為戰國后期楚都壽春的畿輔之地,王侯墓葬多集于此。
縣境中南部兩漢時期設置的成德故城至今遺跡尚存。
大量的古墓葬、古遺跡和數量眾多的出土文物,昭顯出這方土地的深沉厚重,被史家稱為“古代文化地下寶庫”。
僅境內的離散古堆楚幽王墓一處,出土文物就多達4000余件,其中青銅器鑄客大鼎、四獸平府鼎等,堪稱國寶。
長豐人文薈萃,代不乏人。
僅被《辭海》、《中國近代史詞典》輯錄的長豐籍人物就有50人之多。
唐末式微,楊行密揭竿舉事,稱雄江淮,建立吳國,后葬于此,至今大冢巋然。
清末,“八國聯軍”侵犯天津,著名淮軍將領聶士成身先士卒,浴血抗敵,直至壯烈殉國。
辛亥革命風起云涌,吳旸谷、倪映典、吳忠信、范鴻仙、龔鎮洲成為一代先驅。
王慶云等組建淮上軍,響應武昌首義,光復壽州城及皖北諸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員崔筱齋在家鄉傳播革命火種,開展農民運動,成立合肥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合肥北鄉支部。
蔡曉舟、李云鶴等發動吳山廟起義,打響合肥地區人民武裝反抗反動軍閥的第一槍。
抗日戰爭爆發后,張如屏、曹云露在家鄉楊廟組建中共安徽工委,成立皖北抗日游擊支隊,在皖北地區揭開抗日戰爭的序幕。
新四軍淮西獨立團在楊效椿等的指揮下,在此建立革命根據地,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斗。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生取義,功績彪炳青史。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長豐更是英模輩出,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