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牌坊群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清。1965年,永豐鄉修建沿山水庫,嶺下蘇村牌坊群被作為封建余孽全部推倒,斷裂的牌坊石作為興修水庫的石料,全部砌成水庫的基壩和涵洞。2013年,這些湮沒的牌坊石在冬修水利時被當地村民發現,又全部從水庫大壩下挖掘出來。2014年,永豐鄉政府為永久保存這些文物古跡,著手開展古牌坊的修繕和重建工作。2016年,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這些基本上保存完好的牌坊石依照原樣拼接,重新豎立在嶺下蘇村水口的觀音橋處。從牌坊的建制格局和規模來看,嶺下蘇村牌坊群僅次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區屈指可數的牌坊建筑藝術代表作,也是安徽省第二大古牌坊建筑群。五座牌坊的建筑風格大體相似。牌坊主要構件采用當地的白麻石制作,其
五福廟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明清。五福廟為宗教紀念建筑物,位于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必吉嶺是歷史上涇縣至青陽的交通要道)。廟建于元末,民國14年(1925年)永豐鄉嶺下村蘇建芳重修。據乾隆時《太平縣志》記載:“元末遭兵亂,神有奇驗,蘇氏托庇焉。固建廟奉為土主。”因此,每逢節日,當地和周圍的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敬神。五福廟,上下四旁均用花崗巖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稱“石屋”,3間硬山式。廟寬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廟內有圓石柱4根,柱圍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寬0.9米、長5米的神像“文革”中拆除,石香爐等保存
蘇氏宗祠與海寧學舍位于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嶺下村。蘇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重建于清同治年間。該祠三進,進深38米,寬15.3米。前進門廳為五鳳樓式,檐下木構件雕有人物、山水、樓臺亭閣等圖案,雕飾精美;第二進兩邊墻上繪有山水壁畫兩幅和忠、孝、節、義4個黑漆大字;第三進寢殿臺基前立石欄與兩邊臺階相接,有青石浮雕欄板7塊,石獅子望柱8根。現祠堂基本保存完好。
必吉嶺古道位于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年代為明清。2019年,必吉嶺古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松溪古河道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明-清代。東松溪古河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繼序堂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清代。繼序堂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雪林墓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現代。蘇雪林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冠英墓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現代。杜冠英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希賢橋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清。希賢橋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塔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明。青山塔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