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村村古稱擇墅,又名桃源,距縣城6公里,處于承接城區和經濟園區的核心區位,面積6.4平方公里,轄紅星、河東、河西、金中、上陽和下陽6個村民組,分布在慈張沿線,黃屯高速互通口落在該村境內。全村共276戶, 891人,其中勞動力648人。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051元,村域內現有7家規模企業落戶,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近200人,外出務工近150人,勞務經濟占農民收入的七成以上,洪村建有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雷竹示范基地和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為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起到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洪村村是市縣兩級政協新農村建設的聯系點,聯系單位還有縣糧食局、公路分局和聯通公司。
洪村村著重抓規劃,謀布局。按照其特色定位,完成了經濟發展規劃、公共事業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規劃定位于城郊經濟型,走“工農游并舉”的產業發展思路,即:立足服務于企業,服務于園區建設,抓好村民素質和技能培訓,并鼓勵農民發展交通運輸業、餐飲娛樂服務業,著力實施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在農業生產方面,則立足自身實際,圍繞“做穩農林茶,發展新產業”的目標,打造“大棚、圈舍、衛廁、沼氣”四位一體的庭院經濟,大力調整種養結構,充分發揮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做大、做強鮮切花和優質苗木產業,力爭將洪村打造成黃山鮮花培育第一村;抓住城郊優勢,發展蔬菜二線基地;發展旅游產業,結合打造黃山鮮花培育第一村的目標,挖掘古村歷史文化,展現洪村十景新魅力,形成新的旅游亮點,使該村成為祁門縣城居民休閑、度假的后花園。
在推進進程中,洪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風方面強抓落實,鎮多方籌措資金100多萬元,村兩委自發墊資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通過盤活土地、村民投工投勞,不等不靠,嚴格資金管理,樹立先干事后爭資思想,在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完成了200萬元的工程建設。
洪村村主要圍繞“一河兩中心”開展了村容整治活動,即以村委會為中心建設洪村文化廣場,鋪好了村口油路;綠化村口,新建村口徽派式牌樓;新建了籃球場、村務公開欄、科普宣傳欄、露天戲臺,修繕了圖書室、廣播室、文化技術學校,并對學校進行了徽派改建,為學生和村民提供體育鍛煉的場地和文化活動場所,豐富村民文化娛樂活動。以村中心廣場為中心,整修出新了村衛生室和幼兒園,修建徽派照壁和2000米的徽派圍墻,展示獨具特色的洪村十景圖,凸現千年歷史文化古村的風貌。鎮村組織力量重點對村中心的桃源河進行全面整治,清淤,整修護岸、路面、橋面和碣壩,修建桃源河護欄,并投資2萬元對上游的水庫及周邊水渠水碣進行整修,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積極組織實施“一池三改”工程,發展清潔新能源。并圍繞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在全體村民的參與下完善了村規民約,制定了各項制度。
洪村村將通過新農村建設這個平臺,創造一個讓村民“走平坦路、行明亮道、喝干凈水、住整潔村、就合作醫、上衛生廁、看科普書、用沼氣灶”的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