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集鄉位于潁上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潁河左岸,東與楊湖鎮、黃壩鄉接壤,西北與夏橋鎮毗鄰,南臨潁河,隔河與王崗鎮、八里河鎮相望。全鄉面積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3770畝,下轄27個村委會。人口56138人(其中集鎮人口約12000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回民聚居在甘羅村。境內潁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羅墓”,據史-載:“舊為甘羅住址,乃潁上八景之一”。全鄉境內地勢高洼不平,素有“五湖八崗一面坡”之稱。
歷史沿革建國以前,1948年劉集剛剛解放就成立了鄉政府,首任鄉長是劉清澄,后由李俊芳繼任鄉長。建國以來,劉集為歷屆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據《潁上縣志》和《中國0安徽省潁上縣組織資料史》記載:1950年開始成立劉集鄉人民政府,時任-是江福才、李兆勇,鄉長是錢治義、劉傳友;1957年4月成立劉集鄉基委,-是常文翠,鄉長是孫化民、李士成;1957年11月成立劉集區公所,韓文善、喬居寬分別是-和區長,轄區內有劉集、夏橋、李廟、張泊渡、垂崗5個大鄉,是全縣10個區公所之一;1958年10月全縣成立了10個人民公社和一個鎮,劉集鄉人民公社是其中之一,公社-張璧良,張紹堂、常文翠任公社主任;1961年成立劉集區(全縣僅有10個區),轄劉集、葉井、夏橋、羅洋、夏門、永安、雙集、張泊渡八個公社,區委-張璧良、區長宋有福;1969年撤銷區建制成立劉集大公社,是全縣22個大公社中的一員,由王朝隆擔任-兼公社主任;1979年10月成立區轄劉集公社,隸屬楊湖區;1992年撤區并鄉后恢復劉集大鄉,直至今日。
農業劉集鄉自然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黃豆、紅芋等;經濟作物有薯類、棉花、瓜果等。近年來全鄉立足農業,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由原來的以糧食種植為主,調整為適度穩定糧食生產,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由低產劣質品種,調整為高效優質品種。目前,全鄉農業生產已形成三大塊格局即:以夏楊路為中心,東部以水稻為主,中部以旱糧為主,西部以蔬菜、瓜果、棉花等經濟作物為主,且形成了規模,農業效益逐年好轉。特別是-村棉花生產已與縣棉麻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實行了訂單農業,農民收益大幅度增長。200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2431噸,產值達37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