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鎮位于縣境中北部,縣政府駐地,鎮域總面積184平方公里。東接七都,南與橫渡、大演、仙寓毗鄰,西臨丁香,北與磯灘、貴池區接壤。昔為徽池、徽省通衢上的重鎮,“車馬交通日以千計”。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由七里鎮與貢溪鄉合并。轄9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102個村(居)民小組,常住人口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萬人。
仁里鎮地處山谷盆地,山巒拱秀,蒼翠萬迭,如列屏障,凡數十里不絕。木棉山(今稱馬鞍山)立于鎮東,山多怪石和奇花異草,山麓昔有饒益寺,香煙繚繞。西峨山橫臥鎮南,山麓仍存有唐代“金釵井”遺址。境內 之黃花尖、望江尖,拔地極天,登巔可望長江。鎮區內有溶洞10余處,各自巧妙天成、神奇幻幽。蓬萊洞,天造地設,氣勢恢宏。洞深3千余米,洞中有洞,縱橫捭闔。慈云洞,全長3千余米,洞內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紛呈,多姿多彩。石燕洞,有石似虎肖 獅,昔有僧人住此。鴛鴦洞,雙穴相連,左入右出。
仁里,還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史,唐光啟二年(886年)黃巢義軍曾進駐七里(仁里),百姓奮起響應。清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二年間,太平軍在此轉戰、駐防10余年之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一批批有志之士先后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人民為迎接解放軍渡江,挺進江南,解放全中國作出過積極貢獻。
這里,本是個繁榮的山區自然集鎮,然晚清以后由于屢遭兵燹,到了解放前夕,僅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彎曲小街。經濟凋零,只有少數手工業作坊及商業店鋪。解放后,這里曾是區、鄉政府和貴池縣山區工委機關所在地。二十世紀70年代始,在鎮東逐步興建了一條新街,沿街兩側商店逐步增多以致形成櫛比鱗次。工業從無到有,先后興建了建材、印刷、電力、家具、食品加工等18個廠家。據舊志記載,本鎮區內蘊藏有朱砂礦,該礦常與輝銻礦等共生。
文化教育方面,有完全中學和初級中學各一所,小學19所。電影、電視、廣播圖書、醫療衛生等文化衛生設施逐步建立。
這里,居民多依山結廬,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昔日民房多為粉墻黛瓦,馬頭山墻,墻上喜繪松鶴延年、喜鵲登梅以及花草之類。斯地民淳氣和,熱情好客,凡“冠婚喪祭”互相恭賀周恤,禮尚往來。每年春節期間,家家殺豬,熬糖,釀米酒,貼對聯,村里組織玩龍燈、獅子燈。特別是滾龍、花燈具有地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