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新城區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范圍內,是中國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該館建筑設計彰顯了楚人“四方筑城”“荊楚高臺”建筑理念,通過“甕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了現代院落和極簡主義設計手法。壽縣歷史悠久,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20世紀以來陸續發現了眾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涉楚文物。壽縣博物館于1958年建館,是全省最早的博物館之一。2018年5月8日,壽縣開工建設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即壽縣博物館新館。該館建筑設計充分挖掘古城元素,彰顯楚人“四方筑城”“荊楚高臺”建筑理念,通過“甕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現代院落和極簡主義設計手法,將博物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開放服務、行政辦公等功能區域有
壽春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壽縣城關壽春鎮、城南九龍鄉境內。壽春城作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最后一座都城,有著非常豐富的楚文化遺存。遺址布局方整規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模僅次于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內呈矩形分成15個區域,每一區域內系統規劃有水道。這種城市布局與同時期列國都城相比可謂別具一格。發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國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年代與墓主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認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銅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約400公斤。壽縣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壽春為壽縣縣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陳遷都壽春。壽春古城以其獨具魅力的名山
中共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安徽壽縣壽春鎮紅星社區照壁巷1號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頂,簡瓦屋面,是目前安徽省省發現最早的磚混建筑。192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出資興建,是基督教徒聚集場所。1928年,皖北特派員來壽,在此召開了反對蔣介石叛變的革命大會。該建筑佐證了中共壽縣一大會議的歷程,傳遞了壽縣黨組織發展的歷史信息。該建筑結構獨特,是抬梁式建筑向豪式建筑過渡的標志物。為安徽省近現代建筑的最佳之作。為我們研究江淮之間近現代建筑的特點和風格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保護范圍:東、南至圍墻外側,西、北至舊址墻基外。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0米。
壽縣關帝廟位于淮南市壽縣壽春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淮南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東岳廟位于淮南市壽縣壽春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淮南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孫家祠堂位于壽縣壽春鎮孫氏宗祠內。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州總兵署大門位于壽春鎮東大街67號,為原壽縣三中大門。始建于清乾隆26年,坐北朝南,現存門屋和鼓、樂二廳,門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懸山碟瓦屋面,明次間均為穿斗式結構;東側鼓廳、西側樂廳面闊、進深均一間,歇山頂抬梁式建筑。該建筑是我縣目前僅存的一處軍事文化建筑,是我們研究壽縣軍事文化和歷史的實物佐證。1994年10月由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5月由淮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