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橋鎮地處蕪湖市東大門,東與宣城水陽鎮隔河相望、西與縣城灣沚接壤,北界水陽江和當涂縣黃池鎮瀕臨,西北界趙家河與六郎鎮相鄰。總面積1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5萬畝,水面1.95萬畝,水田4.35萬畝,轄14個村委會,252個村民組,3.93萬人。
2003年12月10日,“撤鄉并鎮”時,撤消了花橋鎮和橫崗鎮,設立了新花橋鎮,保持原兩鎮的面積、人口不變,鎮政府駐地朱橋集鎮新區,交通、通訊十分便捷,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距縣城灣沚11.5公里,距合杭高速入口處9公里。
花橋鎮歷史悠久,據志-載,距原橫崗鎮政府置北3.5公里的楚王城,乃是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大敗越國后,與吳國對峙所建。東門渡(古稱符里鎮、焦村市)三國時建鎮,至今1700年歷史,是蕪湖、宣城四鎮交界,輻射十萬人口的集貿中心。自宋朝以來,商賈云集、人景薈萃,古有“東門八景”,1985年9月5日,東門渡古窯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莉英女士、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李之宴先生等國家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并有日本、新加坡等國際友人來此考古,給予高度的評價。建于唐朝的敏靈觀(又名九十殿)是皖南地區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之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的梵音庵、春秋時的九女墩,以及梅九鼎和冠墓、妙因寺,大石碑、千佛寺等古代遺跡,無不閃耀著花橋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無不回蕩著花橋歷史前進的腳步聲!
花橋鎮地勢中間高,兩頭低。地形分為崗丘、水田。水陽江、裘公河、趙家河繞境而過,沿河是沖積型平原圩區,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梅天易澇,伏天易旱。崗丘荒山宜植樹造林、熟地宜旱季作物,水田宜糧油棉農作物,沿河灘涂適宜畜禽放牧,山塘內河適宜水生動物的養殖,境內黃土資源豐富,是燒制優質紅磚的上佳原料。
花橋鎮物產量多樣化,是糧、棉、油和其它經濟作物的綜合農業區。傳統的農作物有稻、麥、油菜、棉花、山芋、茶葉和瓜果蔬菜、近年來,中藥材、煙草、元胡普遍種植。畜牧業主要以養豬為主,牛、家禽養殖較為普遍。水產資源和水生植物較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