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鄉位于岳西縣西北部,地處皖鄂兩省三縣(岳西、霍山、英山)結合部,距離岳西縣城55公里,東與青天鄉接壤,南與和平鄉毗鄰,西與湖北英山縣草盤鎮、本省六安市霍山縣太平鄉交界,北與霍山縣太陽鄉相連,209省道貫穿全境。下轄4個行政村81個村民組,2005年總人口5756人,均為漢族。全鄉總面積123平方公里,1994年4月國務院批準包家鄉全境為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包家鄉境內山高林密,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屬大別山脈主峰分水嶺主段。最高處是鄉南部的多枝尖,海拔1721.2米,最低處是鄉北部鯉魚尾,海拔500米,兩極年平均氣溫相差5.8℃,全鄉年平均氣溫為12.7℃。
主要資源
農業資源。包家鄉耕地3942畝,其中水田3114畝,旱地828畝。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玉米、山芋、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無公害蔬菜、香菇、木耳等。“岳西翠蘭”被評為安慶市著名商標,包家石佛寺茶葉是其最早的發源地和樣本點之一,歷史上包家茶曾經是“貢茶”,境內藥用植物有1200余種,屬國家級管理的藥材有3種。
生態資源。包家鄉位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動植物區系復雜,生物資源豐富,123平方公里土地上,幾乎囊括了大別山所有的生物種群和植被類型,保存有大面積的天然次生林和一批珍稀、古老孑遺物種,是2000多種高等維管束植物、2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和100多種大型真菌的天然分布地,其中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就有40多種,既是香果樹、領春木、大別山五針松、厚樸、大鯢、原麝、勺雞等瀕危物種的集中分布地,也是多枝杜鵑、鷂落坪半夏、美麗鼠尾草、大別山冬青等幾十種地方特有植物生長繁衍的場所。同時包家鄉位于大別山主峰地帶,地處江淮分水嶺,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毫米,是淠河、長河、潛河、白蓮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林區,因此它又是大別山一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