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和2002年,南京分別實施了江寧“撤縣建區”和江北浦口區、江浦縣及大廠區、六合縣“四區縣并二”的區劃調整。眼下,又同時推進主城“四區并二”、郊縣“撤縣建區”的重大區劃調整。
區劃調整的目的、意義、作用何在?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市民政局負責人。
歷史經驗喜人:江寧撤縣建區10年,財政增長20多倍
“行政區劃是國家政權結構安排的重要內容。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市民政局局長陳學榮說,南京的區劃調整,就是“要讓上層建筑釋放正能量”。
南京轄地6597平方公里,在省會城市中倒數第三,面積不大而中心城市功能集聚,歷史上經過多次區劃調整,就是為了讓上層建筑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陳學榮介紹,本世紀初的江寧“撤縣建區”和江北“四區縣并二”的調整,拓展了城市空間,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優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發展潛能。
發展數據顯示,江寧撤縣建區10年間,gdp翻了7倍多,財政收入增長了20多倍,去年公共財政收入為全省第四,一躍而為省內經濟強區。江北兩區,2011年浦口區gdp達350億元,財政收入60億元;六合區gdp為520億元,財政收入76億元,綜合實力較調整前大幅提升。
現實發展需要:合理整合資源,縮小城郊差距
近年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蘇州等城市都進行了區劃調整。實踐證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要,適時進行區劃調整,是推進發展、改善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
南京推進區劃調整,就是因為現行行政區劃不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譬如,主城區部分市轄區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影響了資源整合,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江南主城6區中,白下區、秦淮區、鼓樓區、下關區均只有20多平方公里,其中秦淮、下關兩區人口都僅有30萬左右,發展空間局促,行政成本較高,也影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部分區的產業同構,不利整合,部分區的綜合實力較弱,缺少支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空間受限。比如秦淮區與白下區面積相當,地緣相鄰,產業均為商貿、旅游、服務業,又受行政區劃制約,難以實施統一的規劃建設,影響了城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
溧水、高淳是蘇南地區僅有的兩個縣,南京市認為,縣的行政區劃體制影響了其與主城的融合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由于區縣規劃建設不統一,重大基礎設施,尤其是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投入相對不足,影響了兩縣發展,制約了市域一體化;第二,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難以同城同待遇。由于區縣政策差異,兩縣群眾享受縣的政策,交通、教育、就業等福利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低于市區居民,影響了兩縣群眾參與全市建設發展的積極性;第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雖然兩縣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縣的體制制約了市區對兩地的輻射帶動效應,與撤縣設區和縣區合并后的江寧、浦口、六合3區(原均為縣)相比,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影響了南京整體發展。
展望利好多多:建設中心城市,統籌城鄉發展
“掙脫了生產關系的束縛,生產力必將迸發活力;理順了上層建筑,經濟社會必將持續發展。”陳學榮認為,行政區劃調整將給南京發展帶來三大直接利好:
首先,有利于南京城市發展。主城區四區并二,中心城區由6個減為4個,建制數和行政區規模更加合理,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品牌更高端,產業結構更科學。秦淮、白下兩區合并,鼓樓、下關兩區合并,將有利于加快城墻及老城南和下關、頤和路等地區的全面保護,傳承弘揚古城歷史文化,同時促成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教育等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溧水、高淳兩縣改區,將為探索中心城市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同時,將逐步縮小兩地與主城的政策差距,加快兩地的人才、資金、產業集聚,推動兩地與南京主城的一體化建設。
其次,有利于南京發揮區域優勢。按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南京要成為輻射長三角、帶動中西部的重要門戶、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區劃調整后,將進一步發揮沿江港口、歷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資源優勢,體現南京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副中心、北翼的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溧高地區作為南京的南大門和連接蘇皖兩省的橋梁,是承接蘇南、輻射皖南的樞紐。
第三,有利于行政資源集約運作。通過區劃調整,南京市在2002年4月江北四區縣并二的基礎上,又減少兩個區縣建制,占現有區縣建制總數的15%。政府服務得到強化,通過區劃調整配置,將促進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方式的轉變,提高服務公眾的水平和質量。從長遠看,本輪區劃調整,將進一步減輕財政負擔,減少人員開支,降低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