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為銀南地區轄縣,著名寧夏灘羊集中產區。歷史上中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縣府駐城關鎮。縣境由東南至西北為廣闊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以盛產“咸鹽、皮毛、甜甘草”著稱。馳名中外的寧夏灘羊是鹽池主要經濟來源。縣城北、東、西南分布著大小20余個天然鹽湖,因此得名“鹽池”。
鹽池縣位于寧夏東部,東鄰陜西定邊縣,南依甘肅環縣,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靈夏肘腋,環慶襟喉”之稱。全縣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66公里,轄區總面積8661.3平方公里,屬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為1600米。 縣人民政府駐花馬池鎮,郵政編碼:751500; 代碼:640323; 電話區號:0953;全縣轄4鄉4鎮101個行政村,總人口1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萬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00多人。有耕地218萬畝,人均14畝,其中水澆地20.07萬畝。林木保存面積358萬畝,沙化面積由1983年的539萬畝減少到現在的239.5萬畝。
夏、商、周時,為少數民族游牧地,史稱“戎狄居地”。戰國時秦在今鹽池縣置昫衍縣,與烏氏縣同為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昫衍屬北地郡,漢同秦制。三國時,鹽池曾先后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鐵費部赫連勃勃建立夏國,鹽池為其腹地。北魏統一北方后,置西安州,鹽池屬其管轄。西魏改西安州為鹽州。北周時,鹽池大部屬鹽州五原郡。隋廢五原郡,改置鹽川郡,鹽池屬其管轄。唐代,改鹽川郡為鹽州,此期間于神龍年間(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鹽池縣西南部惠安堡置溫池縣,先后屬靈州、威州。今鹽池縣大部分屬鹽州五原縣,北宋及西夏建國后,鹽州屬其管轄。元代,鹽州并入環州。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在今鹽池置花馬池營,成化年間再筑花馬池城(今鹽池縣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為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為寧夏后衛。清雍正時,廢衛所改稱州縣,寧夏后衛改為靈州花馬池分州,屬甘肅省朔方道(亦稱寧夏道)。
中華民國建立后于民國二年(1913年)將花馬池分州改置為鹽池縣。此時亦將原屬靈州管轄的惠安、鹽積、隰寧、萌城四堡劃歸鹽池縣管轄。1929年寧夏省建立,鹽池縣屬其管轄。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鹽池,建立了工農政權(亦稱蘇維埃),不久,改為抗日民主政權,屬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此時國民黨寧夏省在惠安堡建立鹽池縣政府,管轄當時已被紅軍解放不久后撤退放棄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兩個鹽池縣并存的局面。1947年,國民黨蔣介石部進攻陜甘寧邊區,寧夏馬鴻逵部出兵配合,侵占了鹽池縣的大部分地區。因此,陜甘寧邊區鹽池縣政府遷至縣境南部山區李塬畔時,國民黨寧夏省鹽池縣政府遷至鹽池縣城。1949年8月,陜甘寧邊區收復鹽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復過一次,時僅月余又撤退)。鹽池縣政府由山區返回縣城。9月,寧夏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陜甘寧邊區撤銷,并存13年之久的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 1951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鹽池縣屬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鹽池縣屬該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鹽池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銀南地區成立,鹽池縣屬銀南地區。1998年銀南地區改為地級吳忠市。
鹽池置縣后,共轄10堡。后將10堡改設為4個區,第一區轄西水堡、鐵柱泉堡;第二區轄邊三堡、外屬堡;第三區轄南水堡、里三堡(以上為舊六堡);第四區轄惠安、鹽積、隰寧、萌城。第四區的四個堡俗稱新四堡。1936年后,兩個鹽池縣的行政區劃不同。陜甘寧邊區鹽池縣,下設區、鄉、村。開始為4個區22鄉,即城區、北區、南區各轄5鄉,西區轄7個鄉。1937年夏,定邊縣將紅軍解放時原屬鹽池轄地劃歸定邊縣第二區管轄的井溝、二道溝、紅井子、大水坑、蘇堡子、李塬畔等地劃歸鹽池,鹽池縣組建了第五區,轄5鄉;同時將原4個區改稱第一、二、三、四區,各區的駐地也有所變動。1942年秋,將第二區的第一、二鄉劃歸第一區,合并為第一區第六鄉;將第三區的第四、七鄉劃歸第二區為第二區第一、二鄉;第三區第六鄉改為第三區第四鄉。原5個區27鄉調整為5個區26鄉。1947年,馬鴻逵部侵占鹽池縣城后,鹽池縣政府轉移到縣境南部山區(第五區境內)。1948年第五區增置第六、七鄉2鄉。
國民黨鹽池縣1936年到1940年間,轄2鄉7保。一鄉駐惠安堡,轄4個保,一保惠安堡,二保鹽積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寧堡;二鄉駐萌城,轄3個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溝,三保高窯子。1940年,將同心縣的下馬關、韋州、紅城水劃歸鹽池縣,這時增設3鄉8保:三鄉駐韋州(轄3保),四鄉駐紅城水(轄2保),五鄉駐下馬關(轄3保)。1943年將金積縣的紅奇堡劃歸鹽池,置為六鄉(駐關口灣,轄2保)。至此,共轄7鄉17保。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
1949年8月,邊區鹽池縣恢復了被占地區,將寧夏省鹽池縣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當即恢復原轄5個區及所屬各鄉人民政權,并將惠安堡、萌城等地建為第六區,駐安寧堡,轄4鄉;至此,統一后的鹽池縣共轄6個區32鄉。1952年,在黃麻山設置第七區,其所轄地區大部分為第五區劃出的;原轄32個鄉調整為40鄉。1955年,將7個區的鄉作調整,減少為29個鄉;城關鄉撤銷,改置為城關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個區的基礎是組建為五星、國慶、紅星、奮勇、星火、先鋒、躍進7個人民公社,區、鄉建制撤銷。不久,各公社以駐地更名為城郊、余莊子、王樂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黃山公社。城郊公社駐縣城,轄城關、長城、李家溝沿、柳湯堡、陳家圈、八岔梁、王莊子7個大隊;余莊子公社駐高沙窩,轄高沙窩、英雄堡、二步坑、蘇步井、芨芨溝5個大隊;王樂井公社駐何家墩,轄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孫記樓、官灘5個大隊;侯家河公社駐侯家河,轄吳記油房、太平廟、侯家河、古峰莊、暴記春、四六莊6個大隊;大水坑公社駐大水坑,轄大水坑、柳條井、圈灣子、吳家樂場、紅井子、馬坊、蘇堡子7個大隊;惠安堡公社駐惠安堡,轄惠安堡、葉兒莊、隰寧堡、狼步掌、萌城、鹽積堡6個大隊;麻黃山公社駐麻黃山,轄孫記水、史家灣、陳家洼子、沙崾嶺、趙家灣、下高窯、麻黃山7個大隊。
1960年冬,余莊子公社更名為高沙窩公社。1961年,從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增設了馬兒莊公社,駐馬兒莊,轄馬兒莊、老鹽池、馮記溝、四六莊4個大隊。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變動,其他7個公社均一分為二。由城郊公社分設柳楊堡公社,高沙窩公社分設蘇步井公社,王樂井公社分設鴉兒溝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設紅井子公社,馬兒莊公社分設馮記溝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設萌城公社,麻黃山公社分設后洼公社。全縣轄15個公社。
1984年,公社體制改革。將城郊公社改為城郊區(下轄長城、田記掌、四墩子、溝沿、八岔梁等5個小鄉),其余14個公社均改為鄉。1985年3月,由大水坑鄉劃出一部分組建大水坑鎮。1987年1月,撤銷大水坑鄉并入大水坑鎮。1988年9月,撤銷城郊區和其附屬的5個小鄉,改為城郊鄉,駐二堡;至此,全縣轄城關、大水坑2鎮和城郊、柳楊堡、青山、高沙窩、蘇步井、王樂井、鴉兒溝、紅井子、馬兒莊、馮記溝、惠安堡、萌城、麻黃山、后洼等14個鄉。
2000年,鹽池縣轄3個鎮、13個鄉。總人口153584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21536、大水坑鎮26714、惠安堡鎮11400、城郊鄉13965、柳楊堡鄉6393、蘇步井鄉4342、高沙窩鄉8112、王樂井鄉9177、鴉兒溝鄉7730、馮記溝鄉6467、馬兒莊鄉4869、青山鄉9048、紅井子鄉6368、萌城鄉7165、麻黃山鄉6070、后洼鄉4228。
2003年,鹽池縣行政區劃調整由原來的13個鄉、3個鎮調整為4個鄉、4個鎮,即:撤并城關鎮、城郊鄉、柳楊堡鄉和城西灘吊莊,成立花馬池鎮;撤并高沙窩鄉和蘇步井鄉,成立高沙窩鎮;撤并大水坑鎮和紅井子鄉,成立新的大水坑鎮;撤并惠安堡鎮和萌城鄉,成立新的惠安堡鎮;撤并王樂井鄉和鴉兒溝鄉,成立新的王樂井鄉;撤并馮記溝鄉和馬兒莊鄉,成立新的馮記溝鄉;撤并麻黃山鄉和后洼鄉,成立新的麻黃山鄉;青山鄉不變。把原馬兒莊鄉老鹽池村劃歸新成立的惠安堡鎮、原鴉兒溝鄉的李莊子村劃歸新成立的高沙窩鎮、原蘇步井鄉的高利烏素村劃歸新成立的花馬池鎮、原后洼鄉王興莊村劃歸新成立的大水坑鎮。調整后的鄉鎮設置為: 花馬池鎮:總面積1029平方千米,人口44762人,轄15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原城郊鄉政府駐地。
鹽池縣在區系上屬于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中國中部草原區的過度地帶。共有種子植物331種,分屬57科、221屬,其中野生萬微48科231種,栽培植物28科100種。科屬組成有禾本科46種,占13.9%;菊科39種,占11.8%;豆科36種,占10.9%;藜科24種,占7.3%。以上4科145種,占植物總數的43.8%。10種以上的科,還有十字花科、薔薇科、百合科、茄科等。2000年,累計造林保存面積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8.3%。人工種草23萬畝。天然草場689.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7.9%。
干草原草場類主要分布南部黃土高原丘陵區,土壤以黑壚土和侵蝕黑壚土為主,可利用草場153.7萬畝,占全縣草原面積的22.3%。植被稀疏,主要有大針茅、長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豬毛蒿、糙隱子草、阿爾太狗娃花、畫眉草等。陰坡較濕,旱生植物多,植被覆蓋度為60%左右;陽坡干燥,植被覆蓋度40%左右。本類草場的平均覆蓋度在45%,年平均畝產鮮草100kg,其中可利用鮮草64k,屬二、三等六、七級草場,生產力中等,約14.2畝可養1只綿羊。
荒漠草原草場類主要分布于南北分水嶺干草原線以北大部分地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43.2萬畝,占全縣草原面積的35.3%。主要植物有長芒草、短花針茅、麥秧子、賴草、隱子草、白草、牛枝子、貓頭刺、貓耳刺、沙珍棘豆、草木犀壯黃芪、苦豆子、銀灰旋花、多種萎陵菜、狗尾草、蟲實、小畫眉茅等。由于亂墾、亂挖,大部分草原嚴重沙化,一般草層高度10~20cm,覆蓋度35%~50%。草場平均覆蓋度50%,有的高達60%。平均畝產俠草110kg,其中可利用鮮草58kg。屬三、四等六、七級草場。約15.7畝可養殖1只綿羊。
沙生植被草場是鹽池縣草原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北部鄂爾多斯緩坡的平鋪沙地,固定及流動沙丘,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57.4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37.3%。植物以黑沙蒿、苦豆子甘草、中亞白草為主。產草量高,草層高度為20cm以上,覆蓋度30%~40%。平均畝產鮮草14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1kg。屬于三、中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9畝保養1只綿羊。
鹽生植被草場面積35.5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5.1%,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鹽漬化鹽土上或輕度堿化的土壤上。植被以鹽爪爪、西伯利亞白刺等超旱生的鹽生灌木為主。草層高度26cm左右,覆蓋度40%,年均畝產鮮草15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2kg,左右,屬于四、五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8畝可養1只綿羊。全縣草場均有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現象存在。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由于過牧及亂挖濫采甘草等因素,每年大約以18.3萬畝的速度沙化退化。 據不完全統計,鹽池縣草場植物有175種,分屬36科,在生產上起作用的僅有103種,草場植物種屬較少,草場結構較為單一。但光熱具有相對的優越性,加之土壤肥力較高,有利于天然草地怕培育改良和人工牧草的種植。全縣草場中,干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占97.1%雖然畝產草量不高,但大部分是牲畜喜食的良好牧草,干物質多、蛋白質豐富,飼用價值高,并具有較高的抗寒耐旱能力。質量欠佳的鹽爪爪、白刺等鹽生植被類草場只占2.9%。畝均生產可飼用鮮草6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