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網 >

成渝城市群發展 跨區博弈如何破局

[2013-6-21 18:38:56]
   李果 宋江云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成渝城市群應上升為國家級城市群”的建議由61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出。不過,自重慶代表團提出成渝城市群應上升為國家級城市群建議后的幾個月中,成渝兩地官方并未有實質性進展對外披露。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表示,包括成渝城市群在內,還有中三角區域、中原經濟區、沈大經濟帶由于均為地區經濟龍頭,均是第四極的備選。
    盡管官方態度未明,但成渝兩地1997年“分家”后,近幾年在各個層面的融合速度一直加快,“成渝一體化發展是未來方向,只是現在時機不成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表示。重慶社科院區域所所長李勇同樣也支持這一觀點。
    成渝共謀一體化
    “成渝兩地在經過多年的各自發展后得出經驗,作為西部城市,只有利用各自優勢抱團發展,才能獲得與中東部城市群競爭的足夠資本。”區域經濟學者劉斌夫表示。
    據了解,成渝兩地官方正式合作的起點可追溯到2007年。當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在成都市和重慶市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發改委希望通過兩市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方面積累經驗,為下一步更高層面進行改革試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更高層面的改革試點,則是指成渝城市群的全域改革與一體化發展。”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2年以來,成渝兩地的合作開始加強,如在剛剛結束的渝洽會上,四川省內江、南充、廣安、達州等9個環渝城市在重慶舉辦8場招商活動,簽約項目160余個,投資總額1300億元。
    即便如此,就目前情況而言,盛毅認為在短時間內成渝實行一體化發展并不可能。“成渝城市群還處于自身的培育階段,時機不成熟。但成渝兩地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核心,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一體化過程時間或將短于長三角發展所用的時間。”
    四川省統計局科研所所長車茂娟認為,目前阻礙兩地深層次合作的原因是成渝兩地政府高規格的協調機制不健全,跨區域間的制度障礙依靠地方政府難以協調和突破。
    劉斌夫建議,下一步,成渝兩地應建立協調機制,每年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過官方對話解決兩地發展中的同質化競爭問題,并負責制定相關的規劃和政策措施,指導經濟區的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川渝兩地政府以及毗鄰地區政府間的協調機制,加強區域合作與發展規劃、政策等方面的銜接與協調。
    跨區域博弈
    據了解,此前成渝經濟區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合作方面。2011年《成渝經濟區規劃》出臺,成渝經濟區范圍包括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被認為是西部地區惟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但兩年多來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在一些關鍵環節仍未有銜接和協同。
    在制度層面,兩地跨區域投資等所遭遇的阻力不小。多家赴重慶投資的四川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川渝兩地銀行均不認可跨區域抵押,導致投資門檻過高,而四川省稅務部門的稅務核算結果并不能獲得重慶稅務部門的認可。由此可見單財稅制度的改革也是川渝一體化進程中制度障礙之一。
    在產業分工上,成渝兩地一直在多個方面有直接競爭,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it產業上的競爭。
    據介紹,目前成渝兩地均實現了從組裝到制造的轉變,并引進惠普、聯想等it企業巨頭,也都開通了直達歐洲的貨運列車,以滿足it產品的運輸要求。it產業同時被兩地列為未來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成都計劃到2015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將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重慶則希望在2015年it產業達到1萬億元規模,占重慶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
    從幾大支柱產業看,成渝兩地存在幾方面競爭。比如成都的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機械(含汽車)、醫藥、食品(含煙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重慶的支柱產業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業、天然氣石油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業、輕紡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能源工業。成渝兩地的產業布局趨于同質化。
    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江表示,打造城市群在制度方面需要從上至下的改革。重慶在未與四川“分家”之前,產業配置方面實際上是有分工的,但重慶直轄后,與四川的產業逐漸形成競爭關系。“比如在汽車產業上,成渝兩地幾乎都具有同樣的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不發展。只有做到統一的市場,成渝兩地形成上下游供應鏈的關系,才能夠使得成渝兩地的產業協調發展”。
    李勇表示,成渝間的產業同質化競爭并不具備長期的可延續性。產業如果調整,更多的依靠企業選擇,成渝即使形成了城市群,產業同質化的問題亦不可能隨即消失,應該相信市場本身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如富士康選擇成都,惠普選擇重慶,都是企業在調研成渝兩地后作出的選擇,而政府主要是做好基礎服務。
    城市群難題
    不過,這種高規格對話機制在城市群層面能否實現并不被看好。
    易鵬直言,即使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亦不能在短時間內使經濟有較大突破,“目前國內連哪里是中國經濟第三極都尚無官方的定論,更不用說在短期內尋找真正的第四極”。
    李勇表示,企業所反映的貸款難等問題,很難由地方政府解決,比如貸款難和抵押難,即使成為統一的城市群后,短期內亦不會解決,金融體制的問題應該由更高層面出臺措施。
    周江同樣認為制度上的障礙并非可從下至上解決,且從國內其他城市群而言,跨區域的行政壁壘同樣存在,除沈大城市群在同一個省,不存在此障礙外,其余多數城市群均有此問題。
    眾所周知,城市群概念主要從經濟層面提出,但城市群打造過程中,往往又被各種行政區劃所阻隔,實現高層級協調很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維新表示,城市群不能光在地理連接上做文章。他說,從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比例來說,不能一連接就說它是城市群,現在有好多“城市群”其實并未達到城市群要求。一個城市群要具備3個條件:經濟總量占50%,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城市之間形成交通物流體系。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稱,成渝城市群概念總體不錯,但兩地各自有打算,比如成都還想向南發展,重慶還想向東發展,不滿足于向西發展,“并不是說成渝就是一體建設了,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

上一篇:合肥向1500萬人口特大城市邁進
下一篇:長沙縣泉塘街道將新增3個社區 7月1日統一掛牌
延伸閱讀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特黄特大视频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首次亮相在线 |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 五月天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