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批復南平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原南平下轄的建陽市撤市設區,并將南平市政府駐地遷往新設的建陽區。
至此,該市謀劃多年、期間歷經多次波折的“改名遷府”動議,有了點兒塵埃落定的意味。雖然沒能改名為“武夷山市”,但將政府駐地遷往建陽,無疑為該市輻射周邊市縣、帶動武夷新區提供了新的想象。
南平又稱閩北,地處閩北中心,且地勢相對平坦的建陽曾是其政府駐地(行署)所在。“但后來因為山區交通不便,而現在的南平中心城區延平區更靠近省會福州,所以市政府就遷了過來。”《閩北日報》總編輯楊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然而,延平是座山城,市內山谷縱橫、高低起伏大,可利用土地奇缺。受制于地域原因,南平僅有的兩所大專院校先后遷走。且因延平地處閩北最南端,所以原本應該成為地區經濟引擎的市本級經濟增長反倒乏力,且對南平下轄的四市五縣輻射也不足。
2009年,國家提出“海峽西岸”戰略,飽受空間限制之苦的南平獲機打造“武夷新區”,并順勢提出要圍繞建設大武夷旅游經濟,加快推進以武夷山、建陽為核心區的海西綠色腹地行政區劃調整工作。
“武夷新區”被列為福建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根據2012年福建發布的《武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武夷新區涉及區域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陽市的潭城、童游等鄉鎮、街道,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涉及的邵武市和光澤縣的一些區域。
這份規劃明確,武夷新區將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到2030年,現有武夷山市區和建陽市區基本連成一體,成為閩浙贛交界區域中心重要城市。
這顯示,作為福建老牌工業基地的南平,在綠色發展的大潮中,希望主打“武夷山牌”重獲振興。
2013上半年,南平曾高調宣布要擇機將市政府辦公地遷到武夷新區,并更名為“武夷山市”。
這遭到下屬的武夷山市一些茶商的反對。武夷山市一位王姓茶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他們擔心好不容易經營出來的武夷山巖茶品牌,因為整個南平都改名叫武夷山市,而被稀釋。
新批復的行政區劃方案中,沒有提及南平改名為“武夷山市”。這讓武夷山市上下大大舒了口氣。
遷府得到確認,也讓已經在武夷新區奮戰了數年的、武夷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吳勇中很開心。市政府即將遷往的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正是武夷新區的核心區域。
“但我們不建新大樓。”吳勇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了解,轉發南平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時,福建省政府要求南平市嚴格按照國務院“約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不增加“三公”經費。
此番調整后,南平市轄區由一個變為兩個,即原來的南平中心城區延平區和新的建陽區。但兩區之間隔著建甌市,相距100多公里。“今后這兩個區之間如何緊密互動,協調發展,還是個問題。”南平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務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另外,據了解,近年南平舉全市之力建設武夷新區,新區目前主打的綠色食品等產業已經初具規模。而新區內,南平境內最大客運樞紐站——武夷山東站(合福高鐵)計劃于明年上半年正式通車,屆時從福州坐動車到建陽區只要5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