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鎮,秦漢時的古老郡縣
[2021-5-21 17:05:40]
丹陽鎮,秦漢時的古老郡縣
為區別于江蘇省丹陽市,人們習慣上稱丹陽鎮為“小丹陽”。丹陽鎮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馬鞍山市境內最古老的城鎮。
春秋戰國時期,丹陽鎮境地屬于吳國,是吳國西部政治、軍事要地。當時的地形地貌,與今天有不小的差異。長江經內江直通丹陽湖,丹陽湖水面廣大,包括丹陽、固城、石臼湖三大子湖,與長江渾為一體,水面最大時達3000平方公里,在我國古代五大湖中位居第三。
丹陽鎮瀕臨丹陽湖,背依橫山,為水陸交通要道,是由楚入吳的必經之地。《史記》所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游,至云夢、訪江下、觀藉河、渡梅渚、過丹陽、至錢塘的史實,不僅說明“丹陽”在先秦時期早已存在,而且證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廢分封制,在全國第一批推行郡縣制。丹陽縣是全國第一批建制縣,縣治丹陽,當時第一批推行的郡縣只有三十六個。丹陽縣轄區很大,包括今天江蘇省的南京、高淳、溧水、江寧;安徽省的蕪湖、和縣、含山、無為、繁昌、南陵等廣大地區。由此可見,丹陽鎮是當時全國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漢朝沿襲秦制,丹陽仍為郡縣。西晉時丹陽縣分出于湖,并立丹陽、于湖兩個縣。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一全國,設置當涂縣,廢于湖縣,但丹陽縣仍然保留。唐太宗貞觀元年,又廢丹陽縣,所轄地區并入當涂縣。從此,于湖與丹陽作為縣名,相繼成為歷史。清朝乾隆年間,丹陽鎮被一分為二,以一條小巷為界,北屬江蘇省江寧縣,南歸安徽省當涂縣,形成了兩省共一鎮的局面,可謂“一腳踏兩鎮,雞鳴聞兩省。”
現代考古發現,歷史上的丹陽是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賈云集的江東重鎮。慈善殿附近的土城頭,陳家祠堂到西橋游家糖坊處石人石馬的殘肢,新橋附近的土城,小崗頭上的碑刻,橫山北峰腰地古驛道“青階峴”遺址,以及遍布小丹陽各地的秦磚漢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等等,均向世人證明了以上的考古結論。從近幾年發掘的方格紋、菱形紋、回字紋陶片和陶器上推斷:小丹陽與吳國中心蘇州、無錫是同時代繁榮的城鎮,這些印有各種幾何圖形的陶片和陶器,是春秋戰國時代吳越兩國及東南沿海的典型文化遺物,和蘇州、無錫等地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完全一致。唐代大詩人李白四十八歲首游橫山時寫下的《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一詩,也可以讓我們馳騁想象,感受丹陽的文化傳奇:
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
連鋒入戶牖,勝概凌方壺。
青蓮居士站在西距小丹陽4公里的橫望山上,放眼遠眺,將古丹陽城垣看得清清楚楚。漸趨衰落中的丹陽古鎮,其城垣仍然是高大、綿長的。由此可以想象,丹陽古鎮在其輝煌時期是多么雄偉壯觀。
古老的小丹陽由盛變衰,自繁華走向凋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封建王朝在這里的長期激戰,二是古航道、行政中心的變遷,三是交通線的西移。其中,各封建王朝在這里的多次激戰,乃是加速小丹陽衰落的最直接原因。
1949年以后,丹陽鎮的人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主持下,開始了修復創傷,建設新丹陽的艱苦工作。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發展,這座千年古鎮煥發生機,成為一座較有規模的新型集鎮。
現在的丹陽鎮街道成“t”字形,混凝土路面平坦寬闊。該鎮街道兩旁是排列整齊、裝飾一新的居民樓房;冶金、機械、建材、糧油加工等企業比翼齊飛;工業園區拔地而起、欣欣向榮;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等事業蓬勃發展;交通四通八達,商貿繁榮興旺。博望區成立后,丹陽鎮加快了建設發展步伐,正在打造集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于一體的新型集鎮,千年古鎮“舊貌換新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