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街道2014年11月15日正式掛牌成立。大興區轄街道。博興街道辦事處位于博興七路2號,以亦莊鎮西南部、瀛海鎮東部、涼水河以西地區為轄區范圍,東至涼水河,與榮華街道辦事處和開發區實際管理的通州區部分接壤,南至新鳳河,與調整后的瀛海鎮辦事處接壤,西至博興八路、泰和路、博興十路、涼水河一街,與調整后的瀛海鎮辦事處和調整后的亦莊辦事處接壤,北至三海子東路,與調整后的亦莊辦事處接壤。
史載,歷史上博興街道所轄地區及周邊方圓數十里屬于永定河沖積扇的前緣,地勢低洼、泉源密布,“四時不竭,汪洋若海”。公元938年,遼國得燕云十六州,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后,歷代遼主便經常到此處進行“放鶻、擒鵝”等漁獵活動,時稱“春捺缽”。至金代,自公元1153年海陵王改燕京為中都起,歷代金主都經常率近侍“獵于南郊。”元代,此地稱“下馬飛放泊”,歷代元主都會在冬春之交,來此“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謂之飛放。”公元1414年,明永樂帝下令在此擴地筑墻,開辟四門,“以禁城北有海子(今積水潭),故別名南海子。”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南海子作為皇家苑囿加以修葺,定名曰“南苑”。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苑也遭到侵略者的空前劫掠,苑內豢養的我國最后一批麋鹿也全部被侵略軍搶走。《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為了償還戰爭賠款,在此開設官產局分割出賣土地,南苑就此解體,始有村落形成。
民國至抗戰時期,博興地區隸屬北京市南苑區管轄,北部屬鹿圈鄉,南部屬四海鄉(1955年改稱太和鄉),分別管轄鹿圈村、四海莊等數十個村落。
新中國成立后,該地區仍屬北京市南苑區管轄。1958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河北省大興縣劃歸北京市并改稱大興區;同時撤銷南苑區并將其所原轄的舊宮、紅星、鹿圈、金星、西紅門5個鄉劃歸大興區。6月,舊宮、紅星、鹿圈、金星、西紅門5個鄉并入北京市國營南郊農場,實行大興區、市農場局雙重領導體制。9月,該地區成立了大興縣紅星人民公社,同時保留南郊農場體制,仍實行大興區、市農場局雙重領導體制。1960年1月,恢復大興縣建制,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域不變。8月11日,紅星人民公社正式命名為紅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本地區是公社以下鹿圈大隊和太和大隊的轄區,同時也是南郊農場下屬鹿圈分場和太和分場的轄區。1983年4月,大興縣撤銷公社恢復鄉建制,該地區北部為鹿圈鄉轄區,南部為太和鄉轄區,且仍保留南郊農場“鹿圈分場、太和分場”稱謂。1998年,南郊農場撤銷,所屬鹿圈分場、太和分場的稱謂及建制隨之取消。
1991年,北京市政府在京津塘高速以西、涼水河以東的亦莊鄉、鹿圈鄉轄區范圍內籌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開始建設并對外招商,1994年8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為46.8平方公里。鹿圈鄉轄區涼水河以東的隆盛場、常莊擁卻遄鴕嘧緄拇罅柑ā⒐愕碌卻遄氏饒扇肟⑶韉夭鵯ńㄉ璺段А�2001年1月9日國務院批準,2001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發[2001]9號)批復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并實行合鄉并鎮,鹿圈鄉與亦莊鄉當時未納入開發區范圍的地區合并稱謂為“亦莊鎮”,太和鄉與瀛海鄉合并稱謂為“瀛海鎮”。
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復《亦莊新城規劃(2005-2020年)》,明確指出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功能區的亦莊新城是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和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
2010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并進一步進行擴區建設,原鹿圈鄉涼水河以西的鹿圈村地區和原太和鄉新鳳河以北的四海莊地區拆遷騰退,成為亦莊新城的河西區。到2012年,亦莊新城地區已有社區居委會8個,常住人口8.45萬人,產業人口28萬人。
為加強亦莊新城地區(和黃村清源地區)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大興區委、區政府著手組建街道辦事處。
2014年11月15日,大興區委、區政府召開“博興、榮華和高米店街道辦事處”成立大會,博興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轄區分為河西區和路東區(代管),總面積24平方公里,是開發區核心區的兩翼。其中河西區主要為歷史上的鹿圈鄉涼水河以西的鹿圈村、寶善村、頭號、西五號、九號等地區和太和鄉新鳳河以北的四海莊、海宴莊、四合莊、燒餅莊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