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葛蘭鎮 | 隸屬:長壽區 |
區劃代碼:500115132 | 代碼前6位:500115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1220 |
轄區面積:約47.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9萬人 |
人口密度:約75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葛蘭橋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清中,有葛、蘭二姓在此建橋,得名葛蘭橋,居委會以此為名。2004年4月因區劃調整,把原西街居委會、橋街居委會、新街居委會、米市堡街居委會合并成葛蘭橋社…[詳細] |
灣丘村 | ~200 | 村莊 | 2004年,因境內有一塊彎形大田,村民在此旁建房,得名灣丘村。…[詳細] |
白云村 | ~201 | 村莊 | 因此山較高,常有云霧繚繞,故名白云山,村以白云為名。2004年為區劃調整合村并鎮,把原白云村(因此山較高,常有云霧繚繞,故名白云山,村以白云為名)、碧…[詳細] |
馮莊村 | ~202 | 村莊 | 清朝中期,馮姓居民在此建房居住,故名馮莊。村以此為名。…[詳細] |
羅巖村 | ~203 | 村莊 | 清朝末期,境內一大石巖為羅姓所轄地,取名羅家巖,村以羅巖為名。…[詳細] |
黃家壩村 | ~204 | 村莊 | 民國年間,此田壩屬黃姓所有,得名黃家壩,村以此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黃家壩村(因黃姓居民在此建房居住故名)、柏楊村(此地種有很多柏楊樹故名…[詳細] |
鹽井村 | ~205 | 村莊 | 明朝末期,此壩曾開采過鹽井,得名鹽井壩。村以鹽井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興隆村(寓意居民做生意生意興隆故名)、土山村(因境內的山都是大土堆成…[詳細] |
天臺村 | ~206 | 村莊 | 明朝末年建寨于此處較高的山堡上,因地勢險要,名天臺寨。因村委會駐地天臺寨得村名。…[詳細] |
天寶村 | ~207 | 村莊 | 明朝末年建寨于此處較高的山堡上,因地勢險要,名天臺寨。清朝中期,張姓居民建房于天臺寨下,面向寶福廟,名天福莊。因境內天臺寺,寶福廟各取一字,得名天寶村…[詳細] |
大壩村 | ~208 | 村莊 | 以境內有一大壩子,村以大壩命名。2004年至今為葛蘭鎮大壩村,沿用至今。…[詳細] |
塘壩村 | ~209 | 村莊 | 因壩地屬于西山內槽洼地,常被水淹。故名塘壩,以此為村名。…[詳細] |
煙坡村 | ~210 | 村莊 | 清朝初期,此地特產土煙,色香味俱佳聞名縣內外,故名煙坡。村以此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并村,把原新林村(此處以前有種有很多新品種樹故名)、金盤村(…[詳細] |
潼觀村 | ~211 | 村莊 | 清朝乾隆年間建廟,供奉梓潼帝君佛像,因名梓潼觀,村以潼觀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石馬門村(此處以前有個大石馬剛好在居民門前故名)、潼觀村(供…[詳細] |
天福村 | ~212 | 村莊 | 清朝中期建寨。取天官賜福之義,名天福寨。1981年以后大隊、村均以駐地天福寨為名天福。2004年為區劃調整合村并鎮,把原先桂村(因境內種有很多桂花樹而…[詳細] |
沙河村 | ~213 | 村莊 | 清朝乾隆年間,在此段桃花溪修建石橋一座,因系沙質河床,得名沙河橋,村以沙河為名。2004年由原沙河村(因系沙質河床,得名沙河橋,村以沙河為名)、燕洞村…[詳細] |
南中村 | ~214 | 村莊 | 清朝乾隆年間,南姓主持修建的廟宇,得名南中觀。村以南中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南中村(清朝乾隆年間,南姓主持修建的廟宇,得名南中觀。村以南中…[詳細] |
金山村 | ~215 | 村莊 | 清朝初期,因此山頂平凹成池,陽光照射似若金盤,得名金盤山,1981年以金山為村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帽子山村(因此地的一座山像帽子故名)、金…[詳細] |
葛蘭村 | ~216 | 鎮中心區 | 明朝中期,葛、蘭二姓合資建橋于桃花溪上,得名葛蘭橋。清朝中期在此建場,以橋為名。以境內葛蘭場得名葛蘭村。…[詳細] |
枯井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清朝中期,此地一口水井,因常年無水,得名枯井,后建房于井旁,名枯井塆。1981年因村委會駐地枯井塆更名枯井村。…[詳細] |
龍井坎村 | ~218 | 村莊 | 清朝中期,因建房于一旺盛的地下泉水井旁,故得名龍井坎。1981年起主于大隊,村均以此為名。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把原金家村(因金姓居民在此建房居住故…[詳細] |
蘭興村 | ~219 | 村莊 | 因地處蘭(葛蘭)興(合興)公路上,得名蘭興村。…[詳細] |
中華村 | ~220 | 村莊 | 中華民國元年修建此塆,名中華塆。從1981年起至今,大隊、村均以中華為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清朝中期,葛、蘭兩姓捐款在背簍寺旁小溪上修建一座石橋,名葛蘭橋,后在此建場,葛蘭鎮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葛蘭鎮地處長壽區腹心,渝東地區交通要沖,渝萬公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商貿繁榮,是市級示范小城鎮,重慶市的首批啟動中心鎮和全市百個中心商貿鎮。幅員面積47.5平方公里, 轄25個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45000人。 2002年實現GDP2.9億元,財稅總收入1100萬元,農民人均分配收入2600元,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6500元。
——工業基礎比較雄厚。鎮有鄉鎮企業53個,其中工業企業52個(2002年),產值19558萬元,收入17687萬元,工業產值17009萬元,從業人員2768人.近年來,一批企業成規模發展,主要有年產40萬噸水泥的重慶金盤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產精煤10萬噸的精洗煤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葛蘭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葛蘭里。
清順治三年(1646年),實行保甲制;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為葛蘭場。
1951年3月,成立葛蘭鄉。
1955年10月,大石鄉、源溪鄉、新民鄉、南中鄉、大壩鄉劃入葛蘭鄉。
1956年10月,葛蘭鄉改建葛蘭公社。
1985年7月,由葛蘭鄉改為葛蘭鎮。
2003年9月,天臺鄉、大壩鄉并入葛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