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古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有安居樂業之意。古城位于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境內,景區面積13.2平方公里,內含安居古城核心區3平方公里以及黑龍嘴、琵琶島、黃家壩、波侖寺等文化旅游功能區塊。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安居自古水路交通發達,向上溯及川西,向下通達重慶、武漢、上海,舢板、雙飛燕、安岳船往來穿梭,酒幫、鹽幫、藻扎幫、屠宰幫、織布幫、染幫等行會林立,曾是長江上游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安居古城距銅梁城區17公里、合川城區23公里、重慶主城66公里,渝遂高速公路少云互通口下道車行3.5公里即可到達,是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潼南楊氏故居等渝西旅游環線的中心節點,區位優勢明顯。地處北緯30度的古城自古以來被賦予了
銅梁安居古鎮城隍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知縣唐運生重修,明末被焚,清乾隆十年(1745)僧一川募資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巡檢沈慶安率眾補修。安居城隍廟道觀依山而建,為“三合頭”構造,中間合檐,兩邊飛角精雕細鏤,十分美妙。主祀城隍神,品級為縣城隍,封“顯佑伯”,配奉有判官、諸司、范謝將軍等。城隍主殿左殿供奉祀有財神趙公明、文昌帝君、藥王孫真人,右殿奉祀的是慈航真人和注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以及王母娘娘。出右殿拾級而上,是恢復重建的真武殿,奉祀的是真武大帝。在真武殿前還有正待恢復重建的玉皇閣,在這里登高一望,安居古鎮全景盡收眼底。安居城隍廟道觀是一座道教宮觀,2012年經銅梁縣政府民宗局批準
天后宮又名媽祖廟、福建會館。始建于明,位于安居古城南街,左后鄰武廟,右與湖廣會館共壁,前門臨街,背靠山,山后有川主廟。天后宮是由福建士紳集資修建。媽祖原名叫林默。公元960年3月23日出生于福建甫田縣,她從小就習水性、識潮音、看星象,長大后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經高舉火把,把自家的房舍燃成熊熊火焰,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立志不嫁,救難扶困。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救助遇難船只時不幸捐軀。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當遇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云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兇化吉。一千多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子,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至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后對她敕封
重慶銅梁安居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位于重慶市銅梁區,總面積475.28公頃。安居鎮黃家壩濕地公園位于涪江邊上,距瓊涪兩江交匯處300米,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幅員3000余畝,擁有2000余畝蘆葦蕩,1000余畝鵝卵石和草坪。擁有越野車賽道、航模跑道和真人CS賽區,曾在此舉辦過“首屆江畔文化旅游節”、“2012重慶銅梁•安居•中國極限越野戶外重慶年會”,央視紀錄片《安居—與龍共舞》也在此取景拍攝。既可以休閑垂釣,又可以燒烤清涼露營。黃家壩濕地公園自然風光秀美,位于瓊、涪兩江流經安居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兩江相匯形成了“兩江六岸”獨特的自然風光,水中野鴨嬉戲,空中白鷺成行,沖擊而成的黃家壩生態濕地公園擁有2000畝
劉雪庵音樂藝術館位于銅梁區安居鎮十字街20號。該建筑按民國風設計,展陳依據《劉雪庵傳》記載的人生歷程進行布置,分為四個展區,分別以他的四支名曲《飄零的落花》《長城謠》《追尋》與《何日君再來》命名,展陳面積550平方米,占地面積600平方米,于2023年4月建成開館。劉雪庵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上世紀收入大英百科全書唯一的華人音樂家。抗戰時期,劉雪庵積極從事抗日愛國音樂活動,并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感召下創辦了“中國作曲者協會”及以抗戰為鮮明口號的音樂刊物《戰歌》。在劉雪庵的主持下,《戰歌》成為抗戰初期抗日歌曲公開發表的重要平臺,成為討論歌詠救亡工作的一個陣地,成為了解中國乃至海外華人抗日救亡歌
藥王廟位于化龍山右,始建不詳。原在烏木橋旁,明末毀于兵燹。后又修繕。康熙十七年(1679年8月)被洪水沖毀。嘉慶二十四年(1820年)修繕。正殿保存完好,內供藥王孫思邈。兩邊有廂房,外墻尚存,但山墻基石和灰磚風化嚴重。相傳安居儒學訓導李含章被毒蛇咬傷。隨即到藥鋪醫治,可傷口逐漸腫脹,更加疼痛。當晚從手腫至脖子。昏睡中夢見一個身穿仙袍的人對他說:“快去采一把艾蒿,分一半熬水清洗傷口,同時喝一碗艾蒿湯。然后把另一半艾蒿搗爛敷在傷口處。”說完不見蹤影。第二天早上醒來,李含章把夢中之事講給鄰居聽,鄰居們認為是藥王菩薩顯靈。李含章就按照菩薩所指去做。第三日,果然腫脹漸消、疼痛消失,不幾日痊愈。為了感謝藥王菩薩。決定在儒學訓導署旁改建藥王廟,以
安居湖廣會館,始建于明朝中葉,明末毀于戰亂。清乾隆年間修繕,咸豐又毀于火災,光緒年間由湖廣士紳捐資重修。2003年由銅梁縣安居繅絲廠出資培修,會館座落在安居古城南邊。左與媽祖廟(天后宮)共壁,右與齊安公所(帝主宮)相連。會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1387平方米。有戲臺一座。會館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進深。宮門上方書“萬世永賴”。從戲樓下步入寬大院壩,背墻上已被風化的草龍隱約可見。古戲臺前柱上斜撐雕刻精美,神仙人物栩栩如生。天井、院落造型獨特,房間布局錯落有致,石欄桿雕有獅子、麒麟、盤龍等多種瑞獸和吉祥圖案。前后天井欄桿雕有二十四孝等人物圖案。整座宮院可容上千士民在此聚會。
安居古城,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建縣,因境內有赤水溪,故取名赤水縣。南宋避戰亂,衙署遷至龍多山。元廢入合州、銅梁。明成化十六年復置縣治,更名為安居,有安居樂業之意。安居古城有九道城門,先以磚木修繕,明朝中葉后以石改砌。星輝門位于安居古城南,相鄰武廟和縣衙。因安居地理位置南高北低,此門因此也是最高的一座城門。相傳農歷八月十五在星輝門城樓上望月,能看清月亮銀白如玉,月周星光四射。若有緣的話,還會看到玉兔欲跳入懷。
安居火神廟,始建于明,原為明萬歷年間安居縣察院所在地。因明末安居屢遭兵燹與人為火災,人們為了避免火災,清乾隆年間把明舊察院改建為火神廟。正殿稱火祖殿。內有蟠龍藻井。殿內主祀南方火德熒惑星君。殿內兩柱上刻有一對聯“火居午位原無象,德合南天信有靈。”殿外木柱上刻有“赤耀握靈符熒惑星回日月,火輪昭法象風雷陣布乾坤”對聯。
安居古城縣衙遺址,是目前重慶唯一保存下來的明代古代縣衙,200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司已完成縣衙大堂、內堂和廂房修復以及縣衙官邸的修繕工作,總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
安居古建筑群位于銅梁區安居鎮街道,年代為清。2009年,安居古建筑群被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