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鶴上,原名鶴峰,宋代為昌化鄉,屬于三都。明初,因新辟一湖于縱橫兩港道間,登鶴峰山俯瞰,猶如“上”字,乃改稱鶴上。解放前為鶴云鄉(鶴上與云路鄉合稱),解放初期劃為二區,1958年成立鶴上人民公社,1985年改為鄉,1990年改鎮建制至今。
[地理位置]:鶴上鎮位于長樂市中部,北連吳航鎮,西接首占鎮,東北與金峰、潭頭兩鎮交界,西南與古槐鎮接壤,東南兩面與漳港、文武砂兩鎮毗鄰,總面積48.5平方公里。距省會福州市36公里,距福州長樂國際機場14公里,距松下深水港碼頭33公里,是長樂市的交通樞紐。
[自然環境]:鶴上鎮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兩面靠山,中間地帶為開闊的鶴上平原。港渠眾多,水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9.3℃,年平均降雨量1340毫米,年無霜期在358天以上。
[轄區人口]:鶴上鎮行政轄仙街、新覽、歧陽、云江、云路、洞湖、峰頂、峰陳、白眉、東平、大架、大厝、上李、京林、蓮花、湖尾、路北、桃坑、環東湖、青橋、岱嶺、北山等22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底,鶴上鎮總人口6109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1%,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此外還有華僑、港澳臺胞300O多人。
[基礎設施]:鎮區面積3平方公里,峽梅線、峽漳線、新、舊福北線貫穿全鎮,與北沙湖、京渡水泥公路形成“三縱三橫”的交通網絡。2000年全鎮多渠道籌資300萬元,新增水泥路面20多公里。投資1039萬元完成了22個村的“網改工程”。境內22萬伏歧山變電站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來源。全鎮現有旒峰片和鶴上片的9個村通了自來水。鎮區綠化面積18.3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18.5平方米,程控電話10000門。
[經濟狀況]:實行改革開放后,鶴上鎮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1986年實現“億元鄉”,1990年實現“雙億元鎮”,1998年實現“二十億元鎮”。2000年實現社會總產值20.5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6.74億元;農業總產值5804萬元,財政總收入1134.36萬,農民人均純收入4710元。全鎮現有鄉鎮企業156家(其中三資企業10家),2000年有5個村產值超億元(湖尾、路北、云路、北山、仙街),7家企業產值在500O萬元以上(聚泉食品、路北羽絨、金鶴毛毯、東南羽絨、永豐羽絨、凱峰針織、寶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