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村位于古田縣東部,系卓洋鄉管轄的一個行政村。距縣城53公里,距卓洋鄉政府1公里。村落面積1。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900多人,其中海外100多人;在全國各地工作300多人;常住下地村130戶,500多人。新舊房屋81座,土地面積5600畝,其中山地面積5040畝,耕地面積560畝。
[歷史人文]:下地村始祖陳邕公,任河南永州剌使,詔封穎川王。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其長子夷實公于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跟唐閩王之弟王潮將軍入閩,繁六世在福州,至七世其三子陳叟公任都運使,監白鶴鹽場,后遷居寧德西鄉東山村。下地村開基祖陳法進,于大明憲宗成代十九年(1483年)自寧德西鄉東山村遷居下地村繁衍,至今已有523年,后有先祖移居吉洋村又繁衍橫洋村、廣洋村,總人口達六千多人。在清代歷史上,下地村出過二名舉人、八名秀才、十二名貢生。曾有陳茂奄富甲鄉里,陳孔猷文章出眾,陳孔云武藝超群,陳枝榮書法犀利,陳枝先文武雙全,陳平官居六品,祖孫四代名揚梓里。
[建筑景觀]:下地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15座;有清嘉慶六年建筑的風雨橋已列入縣級保護文物,橋長35米、寬4米、高4米,橋身呈弧形,建筑特色,還有清乾隆六年建筑的文佛廟宇和水陸太極等古跡,更有河流、水庫、龍山會集一處,風景優美。
[氣候與物產]:下地村群山環抱、溪河環繞、山莊平曠、氣候優越、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且資源豐富,物產盛多。全村有林地面積5040畝;其中毛竹200畝、水果180畝、生態公益林260畝。森林覆蓋率97%。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茶葉、油柰、水蜜桃、芙蓉李、水蜜桃為馳名品牌,土特產有香菇、銀耳、竹蓀、黑木耳、茶樹菇等,礦產有花崗巖。
[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下地村溪河源遠,水量充足,建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00千瓦。家家戶戶實現了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實現了卓洋村至下地村的水泥公路。近幾年新興企業有3家石材廠,增加民眾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