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時事研究會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新宮里14號。抗戰爆發后,閩中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協議,抗日輿論逐漸開放。1937年12月,中共閩中工委動員愛國知識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宮成立時事研究會。該會以“集體研究時事問題及探討救亡理論與實踐為宗旨”,由學員自籌經費出版《時論》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報刊《時論》正式出版,發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該刊為16開版,每期6頁計12版,按時出版到第5期后改為不定期發行。選稿“除本會特稿、座談會記錄及研究大綱外,以選載國內外刊物的優秀而足代表眾意的公正理論的原則”,多采用《抵抗》、《救中國》、《抗敵導報》、《國民》、《中國農村》、《戰時生活》等刊宣傳抗日救亡的優
共青團涵江區委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蒼然社區宮下路156號。1928年春,中共莆田縣委派郭壽鑾到涵江中學(現莆田第六中學)開展--。郭壽鑾在涵江中學擔任庶務主任,他利用學生迫切要求參加黨團組織的愿望發展積極分子,不久正式介紹黃祖儲、陳燕貽等人入團,建立涵江中學第一個共青團支部。隨后又陸續培養了一批富有斗爭活力的骨干分子加入共青團組織。1929年夏,莆田縣委貫徹福建省委的指示,把縣委機關遷到涵江,加強對工人運動和--的領導。縣委遷到涵江后,即在涵江中學成立團涵江區委,作為縣委在涵江地區開展革命斗爭的有力助手。涵江文墨齋書店聯絡站即是此期由共青團員戴夢全出面開設的,借出售書籍文具,掩護地下聯絡工作。共青團涵江區委舊址為涵江中學教學
涵江黃氏民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分前后兩座,前座在大宮前路25號,后座在游巷2號,前后間隔一條寬約5米的小巷(即游巷)。黃紀星(1875-1935),字懷唐,祖籍荔城區西天尾鎮謂陽村,后遷居涵江霞徐街。聰穎好學,少年考取秀才。后目睹列強入侵和清政府腐敗--,立志走教育與科學救國之路,以期振興中華。1902年,與其侄兒黃綬、黃緗等人集資在霞徐自家住宅內創辦莆田第一所新式中學——興郡崇實中學堂,自任校長、教師,自學數理化,率先推行新學,提倡政治革新,向學生宣傳科學、民主、革命的新思潮。1904年,掩護福州革命黨人鄭權、林斯琛、劉文棟、林心齋等在學堂避難。不久,崇學中學堂因宣傳革命和掩護革命志士而被莆田當局勒令停辦。后來,該
瑤島祠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后度居委會,類別為古建筑。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三一教”嫡傳弟子盧文輝創建,明、清多次擴建,1999年異地遷建至今址。坐西朝東,三進合院式。通面闊20.8米,通進深75.8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中殿、天井、大殿、后院、五子祠。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式木構架。大殿存明代神臺。五子祠原為單層,1999年遷建后改為雙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存有清光緒十一年(1885)“倡修瑤島祠并置公田記”碑1通。瑤島祠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湖濱路綠化帶內側,西至五子祠后墻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墻排水溝,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
霞徐順濟廟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大宮前路,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清重建,2003年修繕。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保存清代建筑風格,保留大量明代石構件。坐北朝南,通面闊10.68米,通進深22.26米,建筑面積237.74平方米。前殿面闊三間10.68米,進深四柱8.34米帶前廊,主殿面闊三間10.68米,進深四柱9.84米,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廟祀媽祖,為涵江早期媽祖宮廟之一,為媽祖信仰的傳播和發展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南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2米至義德堂墻埕;西北至周天安共墻;西南外延16米至霞徐套房第三幢埕;東北至建筑本體外墻外
天妃宮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類別為古建筑。俗稱“舊宮”,主祀媽祖。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八年(1482)鎮守太監陳道捐金重建,清修,20世紀80年代又修。坐東朝西,二進合院式。通面闊25.1米,通進深38.2米。土木結構,歇山頂。由圍墻、大埕、拜亭、大殿、觀音殿組成。拜亭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前有明雕龍陛石。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觀音殿為新建雙層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清代曾于宮中設興安會館。內存清代碑刻4通。原有明代彩繪星圖,現存市博物館。天妃宮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觀音殿外墻外延2米,西至拜亭外延10米,南至圍墻,北至圍墻。
涵江天主堂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塘北社區,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又稱“圣母堂”,是莆田天主教總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民房翻建為教堂,屋頂建哥特式鐘樓。光緒二十六年(1900)增建一座長方形磚木結構的神甫樓。1923年改建為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教堂坐北朝南,通面闊32.5米,通進深32.5米。內存“奉旨建堂”石刻1通。涵江天主堂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到天主堂自墻外巷,西到天主堂、神父樓自墻外埕,南到天主堂自墻外埕,北到神父樓、天主堂外埕。
龍津社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鋪尾社區鋪尾路,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明、清重修。坐西朝東,單進合院式。通面闊30.6米,通進深22.9米。土木結構,歇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主祀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現存清代抱鼓石1對及元代“摩尼教碑”1通。碑原立于鳳嶺(鋪尾自然村),現斷為兩塊,上段最長處0.74米,最寬處0.53米;下段長1.05米,寬0.77米,有長0.6米榫。碑面刻“清凈光明,大力智慧,摩尼光佛”12字。左下落款“囗囗囗都轉運鹽使司上里場司令許爵樂立”。龍津社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南至公路邊水池外沿,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
正學門位于涵江區涵東街道宮下社區,類別為古建筑。原為涵江孔廟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廟于“文革”期間被拆,僅存正學門、泮池、四十九級臺階。正學門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2.8米,進深三柱7.55米,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兩側磚砌山墻,斗拱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為泮池(上有石板橋)、石甬道、四十九級石蹬道,縱深47米,寬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兩側保存。存清光緒乙未年“正學門”匾、“仰之彌高”匾2方,下馬石1件。正學門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延5米,西至自墻外延5米,南至宮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外延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