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莆田縣委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四亭自然村。1926年,在涵江中學當工友的四亭村村民張伯庭,在黨組織的引導下,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張伯庭回到家鄉配合黨的干部在四亭、郊下一帶發動農民,建立農會,團結一批擁護革命的農民群眾,開辟了一個比較穩固的革命基點,在此后20多年的革命歲月中,這里一直是莆田縣內地與沿海聯絡的重要革命據點。1938年3月10日,中共閩中工委委員、陸軍第八十師獨立大隊大隊長劉突軍等人在莆田被捕,全城--。工委書記黃國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通知等待在他家準備開工委擴大會的同志,馬上疏散撤離,轉移到四亭村張伯庭家會合。同年3月11日,閩中工委在四亭村張伯庭家交通站開會,緊急決定立即派當地交通員到城
閩中國共和談地遺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勝利路236號。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共閩中工委通過各種渠道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聯系,提出合作抗日談判。8月12日,中共閩中工委以閩中抗日救國義勇軍第七路軍第一縱隊指揮部的名義,通過《莆田日報》致函國民黨莆田當局倡議國共和談、一致抗日。8月18日,《莆田日報》公布了閩中工委倡議和談的內容;20日,該報又發表了國民黨莆田縣黨部指導員黃士豪對記者的談話,表示接受閩中工委的建議,請工委速派代表前來商洽。國民黨當局同意談判的談話在報上公開發表后,8月下旬,中共閩中工委派談判代表楊采衡與國民黨莆田縣黨部指導員黃士豪在國民黨縣黨部禮堂中山堂先后舉行了二輪談判,雙方于8月26日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東陽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明初,御史陳道潛于此定居始,漸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規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闊26.8米,通進深56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合院式建筑,由院門、磚埕、照墻、前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后廳組成。后廳面闊三間,進深兩柱。懸山頂穿斗木構架結構。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陳儼庭訓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齋儼題”。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瑞慶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2.慶星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
中共莆田縣工委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四亭自然村。1948年5月,閩中地委在閩候大帽山會議上部署整頓恢復各縣黨組織,決定由康金樹、張坤、林汝樑組成中共莆田縣工委,以康金樹為書記,回莆田建立據點。康金樹等回到莆田后,于同年7月在城郊四亭村顯興堂召集分散隱蔽在各地的黨員骨干開會,宣布成立中共莆田縣工委,會上提出“恢復老區,發展新區”的口號,布置大家發動群眾,開展除惡、借糧、籌款斗爭。會后成立人民除暴隊,開展除暴斗爭,使南洋、北洋、江口、北高、忠門、常太等地基點村全部恢復起來,群眾斗爭情緒高漲,斗爭局面迅速打開。1949年2月,莆田縣委機關從四亭遷至黃石清江。中共莆田縣工委舊址為顯興堂,現址為按原規模翻新重建,單層磚木結構的三
長豐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長豐村后墩自然村。長豐村祗林祠是中共莆田縣委早期的交通聯絡站。1929年3月,中共莆田縣委派吳夢澤到廈門向省委領導匯報工作,并帶回了省委要重視工人運動的指示,縣委即在長豐村祗林祠召開擴大會議,討論貫徹執行省委指示,并調整、充實了縣委領導班子。會后,縣委機關遷到涵江,莆田城區另設區委。縣委遷駐涵江后,開始對涵江和城區的工人情況作了比較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加強黨對-的領導。上世紀六十年代,革命前輩黃國璋、林汝楠、蘇華等同志曾專程到長豐村視察回訪。長豐聯絡站舊址為祗林祠,于清初順治年間建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址是單層磚木結構的三廂房,有一耳房,坐北朝南偏東方向,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現在該祠兩側
西洙吳氏宗祠 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西洙村門前自然村 ,年代為明-清 。始建于南宋末,明代重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5米,通進深22.7米,建筑面積340.5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磚埕、下廳、天井、上廳組成。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帶前廊。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構架。大門兩側有明代翼墻,保存有清嘉慶五年(1800)“遵例保禋”碑1通。為研究莆田明、清宗祠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西、北三面至外墻滴水各外延1米,南至圍墻外延2米。
下亭慶源祠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下亭碼自然村。創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是清政府為嘉獎該村進士陳池養而建的,也是臺灣政界名人陳裕清和愛國華僑陳江河祖先的祠堂。為陳裕清兒時就學之所。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闊10.1米,通進深21.9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院門、大埕、前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兩柱,懸山頂抬梁土木結構,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莆田地方建筑的特點。該祠一直是濠浦、南郊等地的學子們求學的學堂。
下亭陳氏民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下亭村,年代為民國。簡介:系臺灣原政界名人陳裕清(1918—1998)故居,坐北朝南,二層土木結構,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各三間,梢間進深二間,墻體承檁,懸山頂,二層前廊硬挑梁上構件雕刻精美,占地面積611平方米。2013年,下亭陳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民居四周各外延5米。
下亭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下亭自然村。1929-1935年間,莆田(閩中)黨組織經常在下亭自然村的榜福祠開展秘密聯絡、開會等重要活動。下亭聯絡站舊址為榜福祠,坐北朝南,單層土木結構,大廳兩側各有兩間廂房,共有6間房子。
瑞云祖廟戲臺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拱辰社區辰門兜小區,類別為古建筑。明代始建,清代重修,近年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筑風格。坐南向北,由前臺、后臺、樂座和左右廂戲房組成。用4柱,面闊4米,進深4米,高4.5米,頂棚施斗拱藻井,雕刻精細,歇山頂。后臺、樂座寬4.5米,深3米;左右廂戲房各為9平方米。歷史上凡經此地的戲船、戲班以及新戲班開臺戲都要在此獻演。逢神誕,連日義務獻演的戲班排隊獻演。該戲臺是莆田市重要的涉臺文物,是研究莆仙戲文化的實物資料。拱辰瑞云祖廟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辦事處拱辰村辰門兜自然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建,毀于嘉靖年間(1522~1566)倭亂,萬歷三年(1575)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擴建,近代重修,
吳公廟位于荔城區拱辰街道辦事處暢林村上林自然村。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北朝南,通面闊32.5米,通進深48.7米,建筑面積為1581平方米。由大門、大埕、前殿、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柱帶前廊,歇山頂抬梁土木結構,存有宋代石柱,明代石碑。保存較好。吳興,唐神龍年間,捐家資建延壽陂,并為捍陂獻身。被南宋劉克莊稱“其事與李冰,周處,相望于史冊”人民建廟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