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后村簡介
一、村落地理位置
井后行政村位于莆田南洋平原的中西部,黃石鎮的中心地帶,具體位置在黃涵公路上南洋東大道的中終地段。村部距鎮政府約一公里路段,走出村門,步行5-10分鐘,即可到達黃石郵電局、新街商鋪、黃石學府—莆田八中、商貿中心—黃石貿易市場。村落處在平原與丘陵的交匯處,平原與丘陵各占其半。東北向是南洋平原環繞,西接澄瀛村,南靠和平村,鳥瞰黃石鎮,村落處在鎮方圓的圓心位置。
二、村居人口概況與地域
我村位于涵黃公路黃石地段的兩旁,地域的地形概貌呈扇形,方圓面積約2.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占四分之一,其余是南洋平原水田面積。田野以種植水稻為主。全村分為9個村民小組,分為井埔、后洙片2個自然村,村居總戶數為870戶,人口總數為3180人。由于地域的自然位置條件優越,春、夏、秋三季的稻花飄香,彌漫著村莊,綠色植被的清新空氣潤浸大地。庭院的小花圃、房前屋后的果樹、風景樹、瓜菜種植構成了綠色覆蓋率高。村居置身在綠色的懷抱之中。故莆陽有“官星拜壽星”的傳說,就出自本村,全村八十歲以上的高壽者男女共達六十多人。
三、村落水陸交通網
涵黃公路貫穿村居其中,恰好把井埔、后洙兩個自然村隔開。兩個自然村分別在涵黃公路的東西側,自然村內條條村道與涵黃公路交接。福廈高速公路、鐵路都穿過其境,新建寬六十米的黃北大道將繞村而進。木蘭溪下游的河溝網在村中縱橫交錯,灌溉著農田與防洪排澇,舟楫也在河溝網中穿梭運載。本村水陸交通便捷,給人們的生活創造帶來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四、村居建筑布局
村兩個自然村中,井埔村村居建筑在丘陵坡地上,民房建筑在坡地上成拾級階梯層次,極小部分還保留著土木結構的古老形式,兩大部分是90后磚混水泥鋼梁結構的高房建筑,縱橫觀高低錯落有致,后洙村也有古老土木建筑的民房,大部分在平原大地上擎上高層建筑,展示著鶴立的新姿。兩個自然村間隔的是南洋東大道街,街道兩旁有幾百幢高樓林立、店鋪琳瑯滿目。
五、文化衛生教育、人文景觀
我村的文化教育狀況,辦一所完全小學,還配備合格的幼兒園規模中等,有10個教學班,履行著1-6年級,幼兒小、中、大班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為三百多人。衛生方面,村居中配備有保潔員、防治衛生員,疾病醫療上有2個醫療所。為全村三千多人口保安康。人文景觀上,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系明代建筑結構的太湖祠,還有兩處一廟一祠系市級文物的保護單位,是村先祖歷史文化的遺產,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休閑活動的場所。
六、村居的村容村貌
藍天白云下,走進村落,水泥澆灌的村大道平坦整潔,隨居宅的通道向各處延伸。村落中最大特色的是幾十株的老榕樹,分布在住宅邊上。陽光下,可以看到村民在萬年老榕樹下悠閑地休憩談天,夏天樹蔭下搖扇乘涼,是座天然的空調,構筑了一條綠色屏障的風景線。村中,一盞盞路燈,一處處花壇隨處可見,天藍、水清、景美,處處洋溢著整體恬靜,文明和諧的改革開放后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氣息,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構成新型的村容村貌。
七、行政村的經濟開發產業結構
本村轄地在南洋平原上,全村有千余畝水田,一年兩季種植水稻,是稻谷的出產村。冬季則以種植蔬菜為主,是個農業村。改革開放后,新興的加工產業在村崛起,最為突出的是傳統媽祖面的加工,從農歷八月起至次年正月六個月。晴日里日產手工拉線面達4噸,內銷,還遠銷海外,品牌響亮眾所周知。后洙村是家俬專業村,家俬品樣頗多。村中還有石板材、石料加工、石雕等多個專業戶,產品銷售量大。加工產業給家鄉帶來了富裕。村莊的蔬菜產業,也是經濟發展的一根支柱,蔬菜專業戶每年承包有三萬畝的多類型的蔬菜種植,遠銷省內外各地。蘑菇的種植,每冬季有十幾個專業戶種植,種植面積總數約2萬平方米,也是創匯的一條主渠道。村居的專業戶產業,創造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機會,帶動了一大批家庭婦女創匯的機遇。村兩委干部抓住了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息,不斷探索農工商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大力發展經濟建設,促進村莊的經濟繁榮,進一步促進村民步入農村小康水平。
八、行政村的行政機構
1、井后村黨支部
井后村現有基層黨支部1個,0黨員77人,其中正式黨員73人,預備黨員4人。黨支部由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青工委和群工委等5人組成,為井后村村民的領導核心,是上級各級黨委方針政策在基層貫徹落實的組織保證。
2、井后村村委會
我村現有村民委員會1個,由村主任、副主任、婦聯主席、治保主任等7人組成。在0井后村支部委員會領導下工作,發揮著其行政領導與決策者的職能作用,是帶領全體村民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生產生活等一系列社會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和領導者。
當前,井后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政機關領導下,堅持以-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批準建設海峽西岸繁榮經濟帶決議》的重大決策,堅持建設和創建穩定和諧社會局面,引導全體村民改革創新,為創建小康社會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