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文廟位于福建省平和縣歷史文化名鎮——九峰鎮西街的平和縣第二中學校園內。志書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時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王守仁(王陽明)奉旨在閩粵邊境征剿賊寇后,奏疏朝廷,請求在南靖縣轄區內的河頭大洋陂地方(今平和縣九峰鎮內)添設縣治,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這道奏疏很快就得到朝廷的特批,同意添設縣治——平和縣,并同意在新建的平和縣治中,以府級規格的建筑標準,建立縣堂、文廟、武廟、文昌廟和城隍廟等建筑群體。平和文廟是王巡撫親自規劃、設計,并命南靖知縣施洋督建。后于明嘉靖、萬歷、清康熙年間多次重修,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時最為完整。難怪有“廟宇輪奐,甲于他邑”之譽。1985年,平
中共平和縣委舊址位于平和縣九峰鎮積壘村,年代為1927年。簡介:始建于清代,由靜逸公祖祠和興全公祖祠組成。1926年10月,廣州農-動講習所第六期學員、共產黨員朱積壘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隨北伐軍回到平和開展農-動,11月在興全公祖祠成立上坪村農民協會,同年冬在靜逸公祖祠創建中共平和縣第一個支部,朱積壘任支部書記。作為平和縣共產黨早期機構舊址,靜逸公祖祠、興全公祖祠是土地革命戰爭前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的實物見證。保護范圍:靜逸公祖祠四周墻體東擴60米至村道,南擴65米至村道,西擴20米至村道,北至縣道秀秀線南側紅線。2018年,中共平和縣委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田土樓群位于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年代為清。簡介:由詠春樓、聯輝樓、聚順堂、龍見樓、衍慶樓等5座土樓組成。建造年代從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延續到清后期,為黃田曾氏族人合力興建,占地面積約1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436平方米。其中,詠春樓為單元式圓角方樓,聯輝樓、聚順堂為單元式直角方樓,龍見樓、衍慶樓為單元式圓樓。保護范圍:各單體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黃田土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湖宗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平和縣九峰鎮大洋陂簡介:又稱曾氏始祖大宗,明弘治壬子年(1492)始建,明、清、民國重修。坐東北向西南,前有大埕和照壁,主體為前后兩落硬山頂穿斗抬梁式建筑,兩側護厝,規模宏大。建筑面積45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490平方米。保護范圍:祠前埕向外延伸10米,后至后花臺外5米,左右至兩側護厝外檐滴水向外延伸10米。2009年,中湖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峰追來堂位于平和縣九峰鎮城西村,年代為清。簡介:清雍正戊申年(1728)擴建,幾經重修。坐東北向西南,由泮池、門樓、前廳、過水廊道、主堂等組成,占地面積1876平方米。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天井兩側設過水廊道相連。2013年,九峰追來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堂周邊各外延10米。
九峰崇福堂位于平和縣九峰鎮復興村,年代為元至清。簡介:又名羅寨庵,始建于元末,明洪武四年(1371)擴建,清多次重修。坐東南朝西北,建筑面積563平方米,占地面積約為6300平方米。由前殿、天井、主殿和廡廊組成。前殿明間內凹呈儀門建制,懸山頂。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設兩縫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堂內保存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修崇福堂》碑記兩通、咸豐三年(1853)紀年款饕餮紋雙耳四獸足石香爐一座及清代木匾額四方。保護范圍:東、南、北各向外延伸20米,向西延伸60米。2018年,九峰崇福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