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寧德市 > 屏南縣 > 屏城鄉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屏城鄉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后龍古建筑群

后龍古建筑群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年代為明、清。簡介:由龍津橋、柏舟遺烈坊、張氏宗祠、慧光寺等四處古建筑組成。龍津橋為木拱廊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橋長33.5米,橋身東西走向,拱跨23米,橋屋面闊十三間,懸山頂,橋面鵝卵石鋪砌,橋頭天后宮為附屬文物。“柏舟遺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通高5米,兩柱一間三樓式,葫蘆頂剎,中嵌圣旨牌,橫匾中刻“柏舟遺烈”、左右各刻旌表內容,額坊浮雕精美圖案。張氏宗祠于清嘉慶六年(1802)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戲臺、天井、大廳等,占地面積382.8平方米。大廳面闊三間,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硬山頂。慧光寺在明萬歷四十七年(161

后龍慧光寺

后龍慧光寺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尾兩溪交匯處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見檁下皮墨書)和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修(見檁下皮墨書),后又多次修繕。該寺為土木結構,硬山頂,封火墻。三進落廳面,面闊19米,原進深45米,占地面積855平方米。現存主體建筑由下殿、天井和正殿構成,后廳已毀塌,面積為551平方米。天井與廊道由鵝卵石鋪設,正殿地面夯土鋪就。正殿(帶前廊)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構架,后部設神龕。該寺四金柱粗大,垂柱、瓜柱、枋、斗拱等碩大規整,具有明顯的明代木構建筑特征,檁下皮墨書準確地表明了明代等不同時期的修繕時間,且正殿中的明代時期的木結構得到較好保護,較典型地表現了明代時期的寺院建筑特點,具

后龍張氏宗祠

后龍張氏宗祠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2)重建(見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闊9.7米,通進深18.2米,占地面積為176.54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由戲臺、天井、大廳組成,戲臺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級石階往大廳,左右建二層廂房,大廳面三間7.49米,減前二金柱,進深七柱1.55米,后部設神龕,穿斗抬梁木構,硬山頂,馬頭墻;大廳墻上有文革標語。該宗祠是該村村民議事和節慶日活動的重要場所,是該村宗祠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后龍龍津橋

后龍龍津橋又名玉鎖橋、溪尾橋,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垅村水尾。橋為東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張芳等募建。橋長33.5米,寬4.5米,單孔跨度23米,橋面至水面高度12米。橋堍以塊石砌筑,橋面以木板橫鋪,上以卵石鋪砌,神龕座南,祀五顯大帝。橋屋建13開間56柱,九檁穿斗式構架,懸山頂。橋東有碑記和夫人廟。橋下龍溪蜿蜒流過,橋兩岸樹木成蔭,環境幽靜。橋中有一楹聯,曰:水色山光不負祗般來往,車塵馬跡任隨那等奔波。清光緒拔貢張宗銘撰后龍八景詩之“橋鎖龍津”:吾鄉四面皆山,而玉屏與文筆兩山接連,龍緊履是地者,幾不知水從何處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橋于岸口,名曰龍津。又有贊詩曰:綠樹陰濃鎖斷虹,川流九曲不通風;濠梁樂趣人知否,

后龍柏舟遺烈石牌坊

后龍柏舟遺烈石牌坊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龍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約5米,通寬約4米,花崗石砌筑,三間四柱五脊頂,中間有圣旨,頂葫蘆剎;橫匾陰刻“柏舟遺烈”,左右兩邊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樣,左右額坊浮雕精美象、鳳等圖案和紋飾,石柱陰刻聯句。石牌坊的主體構架與細部構件之間銜接自然、分布巧妙,穩固而又不零亂。脊頂檐翼特意雕琢成起翹形狀,頗具動感,瀟酒飄逸。石雕工藝精麗,手法精湛。該石牌坊是民間石雕藝術優秀的作品,也體現了這一地區民眾對明清時期程朱理學主流文化思想和道德體系的認同與臣服,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rrrr | 亚洲日韩精品第一页一区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色五月综合婷婷久久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