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龍巖市 > 上杭縣 > 溪口鎮

上杭縣溪口鎮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上三溪紅色交通站舊址(尚德堂)

上三溪紅色交通站舊址(尚德堂)位于溪口鎮三溪村上三溪村一路9-10號,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結構。1930年至1931年間,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負責白砂與溪口大洋壩站的銜接。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米至楊喜先宅西墻,南向外延伸10米,西向外延伸1米至楊開先宅西墻,北向外延伸10米至附屬房北墻。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明德路15號,建于清代,占地約950平方米,主座坐西北向東南,外大門坐西向東,土木結構。石質大門額陰刻“中田有廬”,石門兩側陰刻對聯“門前高闊雙峰峙,戶內良規百忍傳”。1930年10月,閩西蘇維埃政府遷駐于此2個月。保護范圍:東側外延2米至張慶來房;南側外延2米至張慶忠房;西側外延2米至張發元房;北側外延2米至張本元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

高寨坑紅色交通站舊址

高寨坑紅色交通站舊址位于溪口鎮當豐村高寨坑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原為羅姓村民生產土紙的紙寮,坐向西北向西南,依山勢而建,土木結構二間單層建筑,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1931年1月至1933年3月間,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站設于此,對外稱“閩西工農通訊社”。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側各向外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坑口路14-18號,原為張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土木結構,三面建二層圍樓。1930年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0米至后山,南向外延伸2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小道,北向外延伸10米至松香站。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位于上杭縣溪口鎮大厚村,年代為1930—1934年。原為張氏民宅,建于清代,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21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8平方米。中央紅色交通線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中央專門設立的,為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通往閩西、贛南中央蘇區的一條重要秘密通道。坑口挹春堂是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交通站點之一,承擔著遞送黨的重要文件書信和情報,運送中央根據地急需物資,護送重要干部出入中央蘇區的任務。其間還發生了挹春堂住戶不畏艱險、支持紅軍送情報的革命故事。

閩西紅軍醫院舊址福興樓

閩西紅軍醫院舊址福興樓位于上杭縣溪口鎮陳屋村,年代為1930年。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坐北朝南,方形土樓,占地面積156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余平方米,留存有紅軍標語。1930年10月,閩西紅軍醫院從龍巖小池遷至大洋壩陳屋村福興樓,醫院內設中、西、內、外等醫科室,并附設有制藥廠,羅化成任院長。次年11月,醫院遷往白砂賴坑。閩西紅軍醫院在此期間,救治紅軍傷員數千人。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東向外延伸30米至村部,西向外延伸20米至陳群友房屋,南向外延伸30米至陳榮群房屋,北向外延伸50米至農田。

紅色交通線史跡(詒燕樓)

紅色交通線史跡(詒燕樓)位于溪口鎮大洋壩村峨益一路,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主座坐東南向西北,大門坐北向南,土木結構。原為“穿心走馬樓”“九廳十八井”布局,主座下廳平面開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上廳土木結構二層樓房。北側有黃潭河自東往西流經。1930年,中央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臨時交通站。保護范圍:東側外延2米至小道;南側外延2米至村道;西側外延2米至小溪;北側外延2米至小溪。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天天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中文宇幕无敌色 | 最新日本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