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洋紅軍醫院舊址傅氏宗祠位于上杭縣蛟洋鎮蛟洋村,年代為1929年。始建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間(1465—1521),多次重修,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1929年6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挺進閩西,創建了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為了醫治在革命戰爭中負傷的紅軍官兵,紅四軍領導和中共閩西特委研究決定,由紅四軍軍部撥給一筆專款作為創辦經費,在上杭縣蛟洋石背村傅氏宗祠創辦了閩西第一所紅軍醫院——蛟洋紅軍醫院。蛟洋紅軍醫院是在紅四軍軍部直接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家正規的紅軍醫院。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東向外延伸20米至小溪,南、西向外延伸20
華家華氏民居位于蛟洋鎮華家村竹頭背,由華學乾(號行一)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建筑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三列,磚木結構,開三十余間,門樓為石質牌坊,門額嵌“鴻圗獻瑞”石質橫匾,門樓左右立石桅桿一對,存有“州司馬第”匾額一方。保護范圍:東側外延1米至華子輝宅西側,南側外延3米至華子鈺宅北側,西側外延2米,北側外延2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東側自保護范圍外延10米至華子輝宅東側,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20米至華子鈺宅大門外坪,西側自保護范圍外延6米,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20米。
華家華氏寅山祠位于蛟洋鎮華家村凹背,是清代著名畫家華嵒之祖祠,明建文二年(1400)始建,明末毀,清順治年間(1644-1661)重建,康熙年間(1662-1722)及1998年重修,原上廳墻壁有華嵒所繪壁畫,后毀。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占地約150平方米,由大門、前廳、大廳組成,大廳穿斗式木構架,石山頂,進深六柱,面闊五間。保護范圍:東側向外延伸20米至草坪,南向外延伸20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村道東沿,北向外延伸1米至甲山祠南側。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
上杭蛟洋文昌閣位于上杭縣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歷時13年建成,為寶塔式土木樓閣建筑,是福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磚木結構,寶塔式的古建筑,塔高26.9米,主閣外觀六層,內四層,為中國罕見的“懸臂梁”結構。文昌閣總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旁側輔建有天后宮和五谷宮。文昌閣為古代文人聚會地方,每年“會試”、“文會”、“祭祀”均在此舉行。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來到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指出閩西黨組織今后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閩西紅色根據地。大會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以及關于土地問題
蘇康大夫第位于蛟洋鎮蘇康村新屋里5號,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蘇康大夫第位于蛟洋鎮蘇康村新屋里5號,建于清光緒23年(1897),由時任從四品知府加五級榮立軍功六品誥封通奉大夫,昭武都尉并在民國初擔任云南省參議,參加過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的張永遠所建。磚木結構硬山頂,坐西北向東南,外大門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約1020平方米,二進二列,下廳穿斗抬梁式木構架,進深五柱,面闊三間,上廳穿斗式木構架,進深七柱,面闊三間。主座與橫屋以天井相隔。正廳門額上嵌“大夫第”石質橫匾。風火墻為五花三墻,三合土地板,石板圍筑天井。蘇康大夫第為上杭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側圍墻外延3.5米至村道東沿,南側后墻垂檐滴水外延6米至圍墻,西側垂
丘坊墩厚堂位于蛟洋鎮丘坊村官廳路12號,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占地2240平方米,屬典型“九廳十八井”布局,平面呈船形,坐東北朝西南,外大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拱背式封火墻,正門門樓彩繪、雕花精美,嵌陰刻石匾“中峰繞瑞”,石門框陰刻對聯“但得題門無鳳字,敢云入室有蘭香”。保護范圍:東側外延1米至丘添福宅西墻;南側外延2米至村道南沿;西側外延1米至丘福昌宅東墻;北側外延10米至后山。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