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
新湖(居民),解放前稱湖邊。現東臨林邊,西到鳳里新華,北與民生路接壤,南至九二路中段。據說,湖邊位于龜湖塘邊而得名。此處湖光山色,塘水清秀,澄碧似玉。1949年欣逢新中國誕生,歡呼新社會來臨,遂把湖邊改名為“新湖”。
新湖以吳姓最多,后來區域擴大,尤其是步行街的落成,成為雜姓居住之地。區域內還有埔東、埔東潭、加腦潭、瓊仔潭、鴨仔房、禁草墓(即湖邊“溝后”吳氏祖墳)、無底潭、井潭、林埔潭、洋頂和獅城巷、工藝巷、天橋巷、新苗巷、湖星路等新、老地名。
步行街地處新湖轄區,位于市區九二路中段。2003年,新湖配合市政府把區域內的康寧片區包括康寧20號巷、湖尾塘巷、恒安路等地進行改造,涉及單位有市人民公園、市醫院、市國稅、市地稅、市交通車站、新湖無線電廠、舊市政府辦公樓、湖濱街道辦公樓、市中行、市水產公司、市工藝美術廠、市醫藥公司倉庫、市一建曠地,還有友玉樓、聲黨樓、蘭天飯店、雅泰酒店、新都酒家等多處高層建筑。
改造后的步行街共有店面600間,商品房950套,分布于瑞昌街、湖尾塘街、康寧街、延年南街和延年東路等地段。
步行街由于開石獅舊城成片開發之先例,影響較大,但地名稱“石獅步行街”或“新湖步行街”,權威部門尚未最后敲定。
步行街夜景
民生路位于新湖地界,始建于抗日戰爭前夕(約1933年)。當時湖邊有識之士籌劃興建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引導族人開設店鋪,亦商亦農創立本埠市場。又傳,解放前湖邊屢與鄰鄉蔡姓發生械斗,雙方弄刀動槍,仇恨日深。鄉紳商賈議定在村外建筑多座防御性的“霸土樓“,以達到防守之功,一舉兩用。因此,街中設計隘門樓(現新湖居委會辦公舊址),隘門用0.15米厚木板做成,非常堅固,晚間緊閉。
街道落成后,有關命名的問題,有鄉儒提出用孫中山的-即“民族、民權、民生”給街道命名,此議得到多數人的贊成,認為“民生”體現人民生計,有現實意義,所以路名被定為“民生”。
民生路全長2270多米,兩旁店鋪128間,成為湖邊繁華街市。石獅“老字號”商店如“壽世堂”(醫館)、“巴黎”(百貨)、“甜果炮”(糕果店)就在這條街上。
農貿路原是一條連接石光中學、萬歲腳,再經石獅農械廠、塔前通往晉江、泉州的縣級公路,準確地說,就是石泉公路新湖段。
公路左邊(現步行街)方向,原石獅體育場(舊稱人民公園)的壕溝水從上面急流而下,形成了一條大水溝(俗稱“弄內溝”),雨季水勢很大,一直流到公路下面的石獅豆干社小石橋、“送草窟”和湖邊大橋頭。如今,這些地形地貌已經在經濟大潮中消失了。公路右邊有口“三八井”,1963年社教運動中,新湖基層政權發動婦女日夜苦干挖建而成。由于井水清澈,周圍居民吃水都用這口井。后來,路面擴寬,井被廢。
1990年,石獅市工商局對公路邊剛建成不久的新湖農副產品市場進行改造,擴建成為石獅首家利用閉路電視監控的大型農貿中心市場,而這段公路也同時進行改造,并被命名為“農貿路”。
馬腳橋屬于新湖地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將軍率兵攻取臺灣,封靖海侯。施瑯之侄施韜,因隨征澎湖有功,封為“左都督”,故稱“施都爺”。“施都爺館”建于湖邊地界。清官兵駐守“竿頭”(桿頭),筑“竿頭寨”。官兵至石獅巡緝,馬隊停留在“都爺館”邊的馬廄。“都爺館”門前有一個大池塘,俗稱“都爺池”,池中有座拱形石橋,因造型美觀,聞名遐邇。石拱橋和馬場連成一片,斯時馬鳴風嘯,蹄鐵踢跶,遍地遺存馬蹄跡,久而久之,鄉民便把這里稱為“馬腳橋”(即“馬腳踏的橋”)。
“都爺池”的拱型石橋,直到1959年人民公社時期,新湖響應政府號召,大辦農業,才把“都爺池”改為公廁,石拱橋也同時被毀。筆者當年是新湖農業基建隊成員,前后參與其事,印象頗為深刻。另據稱,《五公讖》曾預言“興到豬母窟,敗到都爺池”,“豬母窟”即人民路石獅華僑戲院舊址,當年建成娛樂園,本是雜草叢生、荒蕪之地,竟變成了繁華的場所,而“都爺池”是鄉民較集中的地方,又是施瑯將軍自擇寶地,香火鼎盛,如今卻建成公廁,“敗”相其中,正是應驗了《五公讖》的讖言。不過,馬腳橋地名卻一直流傳下來。
新興街位于新湖轄區,約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距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因區別于石獅老街,故取名“新興街”,表達了當地民眾的良好祝愿,有“除舊立新,財貿興盛”之意。街道全長80余米,寬8米,店鋪39間,風靡一時的舊石獅理發社,就在這條街上。
新街仔屬于新湖地界,連接新興街。約建于1926年,是石獅新建的街市。因街道短、小,故有“仔”之稱。街道長僅70余米,寬8米,店鋪38間。 (永雄、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