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廈門市 > 思明區 > 濱海街道 > 白城社區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白城社區概況

[移動版]

白城社區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廈門大學校園內,管理范圍東至海濱東區30號,西至南義路,南至環島路,北至廈大水庫南邊,加上大學路595號及博海豪園。

現共有居民住宅樓125棟,179梯,居民戶2026戶,常住居民5864人。社區現有60歲以上老人1510人,90歲高齡老人16人,退管老人298人,獨居或與配偶居住的老人有486人。平安家庭1361戶,占總戶數73%。社區高級知識分子高度密集,居民中有90%以上是廈大教師及其家屬,轄區內沒有企業、店面,是個“貨幣資源短缺,人力資源豐富”的純居民區。社區與轄區單位共建、資源共享,積極促進社區雙向服務互動格局,社區現有志愿者隊伍17支,620人(其中學生志愿者153人)。社區居委會充分發揮地處廈大校園內的優勢與學生黨員志愿者共同開展“社區閃‘碩’行動”;“愛心家教進社區”助教活動。開展人際互助服務,建立轄內孤老殘弱人員花名冊,通過愛心超市對-進行幫扶;為空巢老人申請安裝“平安鈴”和志愿者幫扶結對服務,積極推動新一輪文明城市的建設。白城社區在區、街道的指導下,0完成各項工作,先后被思明區評為“平安社區”、“文明安全社區”、“綠色社區”、“學習型社區”;“婦女與和諧思明”主題活動優秀組織獎、“先進基層老年組織”、巾幗文明崗、計劃生育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工會先進職工之家、平安家庭優秀示范社區、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光榮稱號。

社區工作

白城社區堅持每月一次社區工作者政治、業務學習。成立了社區志愿者隊伍,有義務巡邏隊、義務護綠隊、義務宣傳隊等,社區黨員參與社區活動率超過85%。社區有文化團體,下轄3支社區文體骨干隊伍,包括腰鼓隊、興趣愛好小組、高蹺獅子隊等,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社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凝聚社區民心,引導社區群眾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為社區本著“管理并舉,重在服務”的原則,社區積極拓展服務功能,現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區服務站,開設便民利民的自行車維修、家政服務、家電修理、美發、補鞋等為民服務攤點10個。全年開展志愿者大型活動4次,如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黨員為民服務活動、助殘日為民服務活動等等。特別重視對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戶和確有困難的-對象的服務,經常走訪他們,盡一切所能為其解決實際困難.每逢重大節日,社區對優撫、特困對象或高齡老人進行上門慰問,全年慰問活動已達2次以上,慰問人數100多人。我們還積極發動全社區居民奉獻愛心,互幫互助,在社區內進行結對幫困,幫撫率達100%,通過一系列的優撫幫困活動,讓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將服務型社區貫穿于其他各項工作中,使社區居民有口皆碑,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區水平,真正實現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經濟狀況

白城社區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萬元,占總收入的27.8%;畜牧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2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0頭,肉牛22頭,肉羊100頭);林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11%;第二、三產業收入26.1萬元,占總收入的4.3%;工資性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69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社區外出務工收入3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1人(占勞動力的23.3%),在省內務工106人,到省外務工335人。

社區建設

白城社區原籍在邢臺縣西部山區營頭村,1973年因建朱莊水庫移民現址,1973—1975為三年建設期,1976年村級基層組織成立,先后隸屬邢臺縣農業戶口4年,市郊區菜農戶口22年,2002年11月實行村轉居成為城市戶口,并更名為朝工社區。多年來,村委、居委雖歷經三次遷址,卻始終將陋就簡,未能建設一處規范的辦公用房和社區綜合服務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2009年我居委會在社區東南部選址新建了一處新型社區辦公和服務大院,總占地面積13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其中社區居委會主任(書記)辦公室52平方米、社區綜合服務大廳104平方米、警務室30平方米、捐助服務站22平方米、財務室26平方米、健身室45平方米、圖書閱覽室60平方米、電腦文印室26平方米、社區衛生服務站60平方米、檔案室26平方米、車庫26平方米、計劃生育辦公室22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580平方米,建筑及配套總造價約150萬元。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色综合久久综合香蕉色老大 |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在线看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亚洲精品国产91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浪潮 | 日韩欧美国产动漫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