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山摩崖石刻群位于思明區開元街道中山公園內,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清末至民國。保護范圍:北、東至影劇院圍墻,南至中山公園圍墻,西至魁星山邊。
鄭成功讀書處位于思明區開元街道萬石植物園內太平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明末清初。保護范圍:“石笑”石刻、八角亭石刻及鄭鵬云詩刻等所在巖石全體。
廈門萬石植物園內的樵溪,源現獅山,由東北向西南匯入萬石巖水庫內,樵溪橋即橫跨于紫云巖前樵溪上。因橋旁保留著“南明”時期摩崖石刻而具有文物價值。石橋以花崗巖石砌造,呈西南-東北走向,長14米,寬1.5米,為單墩雙孔石梁橋。橋東北端架置于岸邊巨石上,西南岸以石砌墩臺為支體,橋中部以天然巨石為橋墩。橋面以7塊長條石板并列鋪成,橋兩端各有3—5級石階,東南岸橋邊巖石上有南明永歷七年(1653)岱州余宏所題“樵溪橋”石刻。過了石橋順著樵溪向山間走去,步行不足百米,悠然間可見溪流上有一巨石覆蓋疊澀而成的天然石洞,這就到了人們所說的“琴洞”。相傳琴洞旁山麓為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的讀書處—高讀巖,《廈門志》記載:“過樵溪其高處,即高讀巖,相傳為
鄭成功殺鄭聯處位于思明區開元街道萬石植物園水庫右側,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明末清初。在廈門萬石巖風景區,萬石巖水庫西側。萬石巖下,一石峰聳立,因其像大象朝天伸著長長的鼻子,清雍正時廈門海防同知李蟑題“象鼻峰”,在象鼻峰下有一塊“鎖云”石,立于溪澗之旁,“鎖云”石刻,字體為行書,字幅約30×30厘米,為清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698-1704年)廈門海防同知姚應鳳題寫,其意是云過此處,停止不前,像被鎖住一樣,故名“鎖云”。云為何被鎖,此乃因朝天的巖石擋住云的去路,使云停留在巖石之中的洼處巖窩而形成的。也隱指南明時期定遠侯鄭聯于此被殺之歷史典故故。《廈門志》云:“沿澗上行至一石門,鐫‘鎖云’二字,即鄭成功刺鄭聯處也。”鄭聯,廈門
陳黯隱居石室位于思明區梧村金榜山北面山腰。陳黯,字希孺,號昌晦,生卒年約為805-876年,系晚唐時期廈門的知名文人。據《南陳世系》載,陳黯系南院派陳氏十世祖。他十歲能詩,十三歲即攜詩作謁見清源牧(唐時泉州為清源軍,牧即清源軍的最高行政長官)。十七歲作《蘇武謁漢武帝陵廟賦》,為士人推服。黯父早逝,事母甚孝,直至四十歲后,方離家赴京應試,并游歷中原和吳楚等地。一生共十八次應試,因屢舉不第,遂自號“場老”。晚年曾在陜西終南山隱居數年。唐乾符元年(874年)春,因子孫婚嫁事,陳黯回到廈門。時其年已近七旬,事畢,遂入金榜山隱居,讀書垂釣,聊度余生。二年后,陳黯去世。金榜山因此又稱場老山。陳黯曾在金榜山頂建造迎仙閣。迎仙閣現已毀,僅存其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