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宋時,屬和平里;明代,屬豐順平里;民國,設下壩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與現中赤鄉合并設第三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三區并入第一區,設下壩鄉;新中國建國后,1949年11月設立下壩區(第四區),1958年4月8日縣人大二屆六次會議決定撤區并鄉,設立下壩鄉,4月28日又設立七個指導組指導各鄉,下壩鄉歸下壩指導組管轄,1958年11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下壩鄉改為下壩(紅專)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領導。1960年4月,中赤并入下壩,1961年4月至6月,又分為21個公社和三個區工委,中赤從下壩區分出,下壩公社歸中山區工委管轄,“文革”開始后,本縣各公社黨組織處于癱瘓狀態,1967年4月,由各公社武裝部,主持成立各公社生產領導小組,行使各公社黨政職能,1968年6月,下壩公社成立革委會,1970年5月至11月各公社先后成立黨委會,各公社革委會主任由黨委書記兼任,1980年把各公社革委會改名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把各公社管委會改名為各鄉、鎮人民政府,撤清下壩公社,復設下壩鄉。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下壩鄉地處閩粵兩省交界,明清時期即為武平的西南大門和水陸碼頭、商貿重鎮。東與本縣中赤鎮接壤,西南與廣東省平遠縣的差干鎮、上舉鎮、泗水鎮和蕉嶺縣的廣福鎮為鄰,西北與本縣民主鄉、中山鎮相連,國道358(原省道205線)貫穿境內,距武平縣城30公里,是典型的邊界鄉,也是武平縣的西南大門和重要窗口鄉鎮之一。全鄉總面積9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572畝,林地面積12萬畝,其中天然闊葉林6.2萬畝,境內呈西北高東南低丘陵緩坡狀,平均海拔180米,是全縣海拔最低的鄉鎮。全鄉轄9個行政村[下壩村、貴揚村、福興村、露冕村、大田村、大成村、石營村、園豐村、美溪村],64個村民小組,人口(含流動人口)12000人左右。水力資源和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山河、民主河穿鄉而過,河岸線總長達28公里,境內有大中型電站8座,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小時;位于大田村、大成村的礦區高嶺土礦資源儲量已探明達300萬噸。先后榮獲招商引資攻堅戰三等獎、生態環保攻堅戰役成績突出單位三等獎、脫貧攻堅戰役嘉獎集體、武平縣“平安和諧鄉(鎮)、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文明鄉鎮、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先進單位。
近年來,下壩鄉依托豐富的生態綠色資源,突出地域品牌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林下經濟、特色花卉、特色養殖種植。2020年,全鄉圍繞“雞果芝草”四大產業,加快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新增產值1800余萬元。其中,養殖象洞雞達12余萬羽;種植黃金果、百香果達655畝,黃金百香果多次在武平農民豐收節上獲得金獎、銀獎;種植林下(大棚)靈芝達1500畝,其中貧困戶參與種植近300畝;種植仙草達3500畝、溪黃草600余畝。此外,林下養蜂1200余箱,種植辣椒300余畝,各種蔬菜種植900余畝。這些產業的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加快了下壩經濟發展步伐,使下壩綜合實力持續提升。2020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14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771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1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470.04萬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營業額15662萬元;完成其他營利性規模服務業營業收入2860萬元;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93元。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下壩鄉建成一批事關長遠發展和民生大計的重大基礎設施,近年開工建設鄉村兩級各類大小項目57個,竣工57個,累計投入資金達9600余萬元。壩美公路改建工程、農業綜合開-流域治理項目、庫區移民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土地整理、舊村復墾、移民避險解困安置點、幸福苑安置小區、光伏發電項目、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集鎮污水處理廠、安全飲用水鞏固提升工程、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大田村高嶺土精深加工項目、石營村道路改擴建工程、下壩文化廣場等一大批項目落地實施。
鄉政府駐地下壩村,駐地集鎮建成區面積可達1平方公里,適合小城鎮建設,地質地理條件好、無重大風險隱患。鄉政府駐地有人口數(含流動人口)32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數1200人,全鄉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域內從業人員總數50%以上,2020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0萬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全鄉現有引進工業企業數2家,在全縣排名靠前。
集鎮人口集中,集鎮建設初具規模,有一個成規模的邊貿市場,廣東省平遠縣的差干鎮、上舉鎮、泗水鎮和蕉嶺縣的廣福鎮為鄰的人員也會到我鄉趕集。集鎮道路硬化率達到100%,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建有集鎮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實行公司化承包運營,具備垃圾集中處理能力,地名標志設置覆蓋率達100%,村、街、路、巷、樓院、門戶等各類地名標志設置齊全。各種機構設置齊全,文教衛生、水電交通、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有符合國家要求的衛生院、小學、幼兒園、敬老院。
旅游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獅子山景區。獅子山地處閩粵邊界的下壩鄉,距武平縣城28公里,距武平梁野山景區(4A)33公里,距平遠五指石風景區(4A)最近距6公里。屬丹霞地貌,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許多奇峰組成,峰頂生長著濃密的奇花異草,古木參天,其中山形酷似雄獅而得名,在群峰之間有一條小河繞山而行,河床被洪水沖刷后形成了許多缸形溶洞。獅子山有獅子崠、天下第一糧倉、馬鞍石、龍潭、仙人下棋洞、童子拜觀音等眾多自然景觀和關于雄獅守糧倉等許多神話傳說,被譽為“放大的山石盆景,縮小的人間仙境”,自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