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位于閩中偏西,東靠大田縣,西鄰連城縣,南毗漳平市,北與明溪縣、三元區接壤。因境內九龍溪與巴溪匯合于城區西,形似燕尾,故別名“燕城”,市標為“群燕騰飛”雕塑,市樹為香樟,市花為含笑。明景泰三年(1452年)設縣。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會內遷永安達7年半之久,許多名噪當代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為當時東南抗戰文化名城。1984年撤縣設市,現轄4個街道、3個鄉和8個建制鎮,設34個社區居委會、228個行政村,總面積2931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常住總人口34.5萬。
1、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素有“金山銀水”之稱。森林資源集存量大,現有林地面積378.23萬畝,森林面積364.22萬畝,森林覆蓋率82.85%;林木蓄積量2716萬立方米,竹林面積102.5萬畝,農民人均擁有林地25畝,是我國南方48個重點林區縣(市)之一和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范區。礦產資源頗具特色,現已探明的礦種有41種,在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重晶石、水泥用灰巖、石墨、石英等資源儲量在福建省、三明市占有較大的比重。水力資源潛力極大,境內水資源總量27.58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7880立方米,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2.56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24.11億立方米。境內發現溫泉出-4處,大多為低礦化淡水,水質優,易開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A級風景區桃源洞—鱗隱石林,桃源洞系國家水利風景區,其景點“一線天”全長120米,被譽為全國之最,鱗隱石林被譽為“東南奇秀”,有我國第二大石林之稱;有被譽為“綠色植物基因庫”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寶巖;有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俗文化活化石的青水“大腔戲”,有享譽東南的吉山抗戰文化遺址;有堪稱清代建筑藝術瑰寶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槐南安貞堡等一系列古民居;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龍竹海;有變化莫測的普禪山風光、度假消暑的天然勝景九龍湖,還有明代古跡貢川駙馬城等,著力打造海峽西岸生態休閑旅游勝地。
2、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是福建省汽車工業發源地、中國重汽福建海西汽車公司所在地,閩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和能源、建材工業基地。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3家,擁有汽車及機械加工、紡織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三大主導產業和林竹、化工、建材三大傳統產業。建成全國縣級規模最大的竹材人造板生產基地和木材板種最齊全的人造板生產中心;榮獲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稱號,維綸高強高模纖維、水溶性纖維等紡織產品居國內領先地位。境內有永安林業、福建水泥2家上市公司,擁有“永林藍豹”、“飛捷”、“家豐及圖”、“寶華林”、“天清及圖”、“和其昌及圖”6件中國馳名商標。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
3、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建成連接沿海、輻射內陸、聯動周邊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鷹廈鐵路、泉三、永武、永寧、漳永高速公路、205、356國道、219省道貫穿境內;境內鐵路總長129.5公里,鐵路干線東到福州,西通龍巖、深圳,南達廈門,北上江西、浙江和上海等省市;毗鄰連城冠豸山機場、沙縣機場;南三龍鐵路建成通車,興泉鐵路加快建設。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5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公里、國道160公里、省道84公里。
4、城市化水平比較高,致力打造怡居宜業的城市人居環境。城市規劃區面積300平方公里,建成區29.75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72.01%。全年投入1.2億元實施13個城市建設和1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021年城市道路總長度204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137公頃。
5、各項建設取得較好成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1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14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93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53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4元、增長9%,重返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并蟬聯“全省雙擁模范城”八連冠和“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