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白銀市平川區將原共和鄉所轄的嶠山村、焦口村、神木頭村、雙鋪村、馬飲水村和牛拜村劃出,報經甘肅省民政廳批準后成立了黃嶠鄉。新成立的黃嶠鄉位于白銀市平川區東南部,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半山半川鄉,東與寧夏海原縣接壤,北與靖遠縣靖安鄉毗鄰,西部與共和鄉相接連,南部與種田鄉相接,西南部與靖遠縣高灣鄉相鄰,省道308線和縣際公路333線在這里交匯,京呼銀蘭光纜通訊線路在鄉0駐地雙鋪村設有中轉站,7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形成一個交通便利,輻射周邊、農牧產品和商貨流通快捷的“金三角”。
黃嶠鄉座落在黃家洼山和嶠山峴之間,故得名黃嶠。全鄉境內平均海拔1900米,年均氣溫7.8℃,年降雨量230—280mm,年蒸發量1200mm,無霜期150天,全鄉轄7個村,32個村民小組,2642戶,13031人,總面積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7萬畝,其中水地0.67萬畝,旱砂地0.85萬畝,旱土地3.25萬畝。鄉境內有煤炭、沸石、花崗巖、礦泉水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本地盛產扁豆、豌豆、洋芋等小雜糧及蕎面、莜面、小米、粉條等加工產品和黑瓜籽、茴香、胡麻、葵花等特色經濟產品。
全鄉現有機井29眼,渠道襯砌58.87公里,架設農電線路83公里,全面完成了7個村的農電網改造工作;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話,廣播電視的覆蓋率達到97%,有線電話普及率達到50%;全鄉境內通車總里程達到65公里,其中柏油公路20公里,鄉村公路40公里,7個村、32個村民小組通了農機路。全鄉有7個中心小學,9個村學點,1所中學,共有教職工173名,中小學在校學生達到3028名,對個別學校的危房已進行了改造和維修;有鄉文化站和鄉衛生院各一座,豐富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加快文化事業的發展,衛生院實行鄉村衛生一體化建設,衛生院擴建項目正開工建設,加強了醫療衛生、計劃免疫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強化了衛生院為中心的服務功能;退耕還林累計完成16123.8畝,荒山造林8400畝;機修梯田4000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累計完成17.6平方公里;修建人飲工程4處,建人飲解困水窖422眼;投資32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87.2萬元的安全飲水工程,已基本完工,解決了15個社、1394戶、7420人、1650頭(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問題;新建“母親水窖”250眼,集雨節灌水窖3042眼;地膜糧食、地膜洋芋、西甜瓜、籽瓜、中藥材、大蒜、小拱棚韭菜、糧經間作套種、配方施肥、種子包衣、藥物鋤草等農業科技項目得到普遍推廣應用;豌豆、扁豆、莜麥、蕎麥、洋芋等小雜糧和胡麻、葵花、茴香、黑瓜籽、西甜瓜等特色產業逐年穩步發展;中藥材基地建設為群眾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栽植枸杞350畝;充分利用區上貼息扶持養牛業發展的這一有利時機,發動全鄉群眾積極發展養殖業,落實貸款81.426萬元,涉及5個村78戶,共養牛350頭,爭取2006年發展規模養殖30戶,園區規模養殖達到5000頭;多渠道搞好勞務輸出,目前全鄉已輸出勞動力1503人,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鄉個體工商企業已發展至 287家;鄉辦宏達煤礦地質儲量405萬噸,可采儲量223萬噸,服務年限20年,設計年生產能力9萬噸;焦口聯辦磚廠年生產500萬塊紅磚、耐火磚1200噸、街道磚1.6萬平方米。
黃嶠鄉境內有巍峨的崛吳山,有神話傳說的神木頭泉水,有名留清史的王進寶將軍的故鄉馬飲水村以及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的將軍墳墓。雄渾挺拔的崛吳山位于平川區東南,最高海拔2858米,這里往昔峰巒聳崎,林木茂密,甘泉長流,多有珍禽異獸,舊時被譽為“崛吳春障”。隨著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破壞,雖然林木比過去稀少,但遍山灌草叢生,壑多流泉,建有雄偉壯觀、鐘靈毓秀的萬佛廟,為靖、會、平、海四縣群眾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神話傳說的神木頭泉水,經國家地礦部鑒定為符合天然的飲用礦泉水標準,平川酒廠的神臺酒就是用此泉水釀造而成。崛吳山、黃家洼山、老爺山三山成品字形鼎足而立,品字中間凹地即西格拉灘,王進寶將軍墳就在該灘北緣的青砂峴。王進寶是著名的康熙西北三將之一,在平定三藩之亂,維護清王朝統一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后死于固原住所,其子孫扶根歸葬于青砂峴,吸引著許多游客前來觀光參觀。
1997年至2007年,任黃嶠鄉黨委書記的有馬勤、吳育勝、李全杰、李伯亮、張述遠。任副書記的有劉孝忠、何應權、張仲選、袁成義、李永智。任鄉長的有李全杰、強有紅、滕維虎、賀更弘。任副鄉長的有劉再功、杜世凱、郝應平、魏晉榮、李小陽。任經委主任的有張文鋒、張廷貴、石福來、馮德杰。任鄉人大主席的有楊忠、蘇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