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至隋唐時,縣下設鄉,鄉下設里。
隨后的幾個朝代鄉里數無詳細資料考證。
明初,全縣行政區劃為12里,金川里轄今城關(縣城“三關”及其附近村莊)及三角城、小康營部分村莊。
民國十六年(1927年),將里改區。
金川里為第一區,長樂里為第二區,泰康里為第三區,豐和里為第四區,廣積里為第五區。
第一區轄19個村鎮,現在的城關鎮、小康營鄉、三角城鄉等鄉駐地。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區設鄉(鎮),劃編保甲,將全縣原有5個區劃為10個鄉,原第一區劃為棲云鎮和龕谷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劃為4鎮8鄉,鄉以下社保,保以下設甲。
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鄉鎮建置未作調整,保甲時有變化。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后,廢除保甲制度,設置棲云區,共轄城關、白堡、天堡、三堡、蒲橋、玉橋、峽口、清溪、臥牛9個鄉。
9月,將榆中縣改屬定西專員公署。
10月,設立了棲云區城關鄉人民政府,駐地城關村。
11月,設立城關鄉、白堡鄉、天堡鄉、三堡鄉、蒲橋鄉、玉橋鄉、峽口鄉、清溪鄉、臥牛鄉人民政府,分別駐地城關村、白堡村、舊莊溝村、北關村、上蒲家村、南關村、峽口村、大營村。
1983年4月,縣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并鄉,將隆山鄉與城關鄉合并,稱城關鄉,仍為縣直屬鄉。
9月,實行公社化時,城關為第二基層社,包括城關、蒲橋、三角城、雙店子、王保營、小康營、上莊、馬坡8個大隊,同時成立城關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駐地城關村。
城關大隊轄楊家莊、南關、城關、北關4個村,蒲橋大隊轄金家圈、大營、李家莊、上鋪家、朱家灣、分豁岔6個村。
1983年成立北關村村委會,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