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頭社區位于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西北邊陲,面積約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0戶651人,享受股份公司分紅的股民(即股東)有631人,黨員數46人,管理人口數達20000多人。
社區歷史:清朝期間由許、佘兩氏村民成立許屋村,主要從事捕漁及運輸事業,后因戰爭等歷史原因,人員組成開始分散,形成了許、蔡、佘、等三姓組成的碧頭公社,從事水稻、香蕉等農業種植,隨著深圳改革開放(1980年)碧頭由公社轉變成碧頭村委會,外來企業來碧頭投資開辦廠房,農民開始向居民轉型,最后碧頭村在2004年轉型成立碧頭股份合作公司至今,擁有631多名股民。
1987年6月,成立碧頭村民委員會。
2004年7月,由原碧頭村民委員會改為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碧頭居民委會員。
2008年3月,設立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碧頭社區工作站。
地名含義:清朝期間碧頭最早由佘、林、許、魯等姓氏人員組成佘屋、許屋、魯屋、林屋,統稱為碧頭,因靠近河流,產生名為碧頭墟,是當時東寶兩地最大的貨物交易場所,后因受戰亂影響,佘、許、林、魯屋村逐漸解散,各個村落都相對解散,但碧頭墟這個地方依然支撐著人民的貨物交易,在民國年間蔡氏由現寶安公明買入佘屋大圍村,最后形成統一的局面,組成以蔡、許、佘三大姓氏的村落并引用碧頭墟這久經不衰的名字以命名,取碧頭為現今碧頭村村名至今。
地理實體描述:位于寶安區西部,松崗街道西部,距街道政府約5公里,北至東莞市長安鎮錦廈村,南至沙浦圍社區工業區,西至江邊社區,東至沙浦圍社區,由碧朗路、東寶河劃分出范圍,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豁區內主要以工廠業為主,分為四工主要工業區,占地面積分別為:第一工業區19萬平方米、第二工業區26.7萬平方米、第三工業區68萬平方米、第四工業區6.7萬平方米,多為3層廠房為主,戶籍居民戶數有220戶,戶籍人口達650多人,常住人口約2.4萬人,轄區內建筑物主要以2層高私人住宅為主,有文武小學一所、社區工作站一個、星光老人中心會所一所、碧頭社康中心一個、小區花園住宅一個,煤氣供應站一個,交通較為方便,東臨寶安大道,南臨松福路,北臨東寶河,整個環境山清水秀。
人口結構:社區原居民中有蔡、許、佘、梁、文、郭、鐘、陳等姓氏,其中最大的姓氏為蔡氏,其它比例較大的姓氏分別為許、佘、梁,其中蔡氏有300人,許氏有145人,佘氏有74人,梁氏有22人,文氏有32人,陳氏有36人,郭氏有21人,鐘氏有7人,各占原居民總數比例為:蔡氏46%、許氏22%、佘氏11%、梁氏3%、文氏5%、陳氏5.5%、郭氏3%、鐘氏1%。
二、社區管理
組織架構:碧頭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社區工作站作為社區的基層組織,在碧頭社區事務中居于主導地位。黨支部為領導核心,居委會負責管理土地和其它財產。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作為獨立的社會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發揮作用。
碧頭社區各部門職能關系交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工作站站長,社區黨支部在社區各項事業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對社區尤其是戶籍居民的管理是通過股份合作公司和社區居委會。股份合作公司的職能是管理工廠、商業、道路、市政、路燈照明以及規劃等事務,由舊改辦、治安辦、水電組、物業管理、辦公室、計生辦、安監辦、財務部等多個部門構成。社區居委會由居民選舉產生,主要職責為管理村民住宅及小區。
干部隊伍:碧頭社區工作站專職工作人員數為7人,臨聘人員數為35人,社區實際工作人員數為120人(包括治安員)。
社區設有碧頭社區黨支部1個,碧頭社區居委會1個,其中黨支部委員人數5人,居委會委員人數6人,交叉任職人數4人,工作人員50人,其中安全生產工作人員20人。
三、產業特點
經濟狀況:社區股份工作公司股東數共631人,近3年分紅均為每位股東每年分得15000元,原居民年均收入為35000元(含出租屋收入等),其中,根據社區股份工作公司的章程,總股本中集體股的比例為41.63%,個人股份的繼承方式暫未確立。
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擁有的資產為2.5億元,包括集體廠房、宿舍面積140000平方米、商鋪面積2000平方米,物業近3年的出租率為95%、租金水平最高為15元/平方米,最低為10元/平方米,平均12元/平方米,另外社區股份合作公司近3年的平均收入為3000萬元,分紅前的利潤為1200萬元,股份公司支出總額為3340萬元,負債情況為960萬元,對外擔保1000萬元。
工業區分布:建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業區,共120萬平方米。
四、風土人情
社區建設:目前,全村有廣場1個,公園4個,圖書館1個,村級文化培訓中心1個,村民活動中心1個,籃球場4個。社區投入70萬元建設大型休閑公園─廟仔山公園。村內的企業文化體育設施也非常豐富。
群眾生活:碧頭村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組建了包含業余文藝演出隊、醒獅武術隊、足球隊、籃球隊等10余支文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