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仔村
隴仔村位于東鳳鎮南部,東鄰內畔村、王厝隴村,北鄰龍甲村,西鄰彩塘鎮華美村,西南與仙橋村接壤,距鎮政府六公里。據2013年底統計,全村現有常住人口320戶,1428人,水田360畝,果園30畝,魚池25畝。
該村始創于明朝中期,屬鰲頭鄉十八村之一,第一世是陳獻可后裔,前幾代都住在內畔石獅祠周圍,至十世陳桂欽始來此定居,因創村前鄉址盡是沙土堆成小壟,故地方方言叫“隴仔”而得名。隴仔向來屬南桂都——東鳳鎮,民國19年(1930)為下桂鄉所轄,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鰲頭聯鄉,1946年與橋頭為南桂鄉第13保,解放后屬王厝隴鄉,1956年并入鰲頭鄉,公社化期間與王厝隴合建大隊,1961年分開自成大隊,1983年改稱鄉人民政府,1987改設村委會,1991年改設管理區,1998年改設村民委員會。
隴仔村是明朝嘉靖進士、工部侍郎陳一松的家鄉。陳侍郎為官清正,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辭官回鄉后,在村中為其叔父建“拙安公祠”一座,自己則在桑浦山玉簡峰(即現在的揭陽地都鎮焦山軍民村)建住宅,閉門從事著述,著有《玉簡山堂集》10卷,F隴仔村有其十二代孫陳德業。
該村歷來有經商傳統。光緒年間有陳清奇、陳大奇在省城(廣州)經商,開創“泰豐順”“泰成順”兩商號;陳世成、陳世鴻兄弟在嘉應州(梅縣)開創“永安堂”“來安堂”藥材行;陳和仁、陳俊烈在興寧開“彩成”商號;民國初期又有陳勝培、陳勝超在汕頭開辦“興記”號(廈門有聯號),專門經營鼻煙、香煙等奢侈商品!靶梁ジ锩鼻昂,又有陳萬豐、陳萬順兄弟,從“鳳陽婆”得到-醫藥“痧羌”的妙方,產品遠銷南洋一帶,頗負聲名。目前還有幾家秘制“痧羌”出售,但銷路不及以前。
村民一向以農業為主,建國后,經過平整耕地,興修水利及一系列耕作技術的改進,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與內畔、黃厝尾等鄉同為潮汕平原水稻高產片。飼養豬、鵝、鴨等副業也是村民一項重要收入,較突出的是飼養母鵝,目前全村還有幾戶養鵝專業戶,現有母鵝二百一十只,年產鵝苗四千只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村產業結構有了很大變化,很多農民洗腳上田,有的進廠務工,有的自己辦起企業、小作坊。經濟支柱產業主要有食品加工、塑料加工、食品包裝等,其中,展翠公司集水果種植、深加工于一身,年創產值2.1億元,被認定為省農業龍頭企業。
村教育事業有很大的發展,清朝中期就有私辦塾學“鵬程書屋”和“青黎書屋”。民國十九年(一九三0年),兩個私塾合辦為訓導小學,“潮汕淪陷”日偽時期停辦,復員后復辦訓導小學。1996年,由陳培先生、陳鑑輝先生等華僑捐資重建一所新校舍,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有教學樓、禮堂、運動場等,布局合理,教學設施齊全,有效提高辦學質量。截止2013年底,學校共有5個教學班,175名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供電線路、供水管網、排污管道已全面改造完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用電用水需求,解決排澇排污問題的困擾;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對生活垃圾、衛生死角定期清理、專人管理,為村民創造一個衛生清潔的環境。2013年,該村被評為省“衛生村”。
有了黨的強國富民政策,隴仔村村民安居樂業,生活越來越紅火,村的各項事業協調發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