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廈村緊鄰鎮中心區,地理位置優越,下轄鹿湖壩、老圩和廈屋村三個自然村,面積2.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10人,轄區內有外資、民營企業33家。2008年清廈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85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
近日,記者來到清廈村。走進村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現代、氣派的村委辦公大樓,村內街道整潔美化,綠意濃濃,村民其樂融融,一片和諧幸福生活景象。村干道兩邊店鋪林立,人頭攢動,各類生活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們早已完全擺脫了依靠種莊稼維持生活的傳統生活方式,住上了高級的小洋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盡情享受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生活窮困村民溫飽不保
解放初期,清廈村人口不到1000人,1200多畝貧脊農田。全村村民都居住在破舊、矮小的磚瓦房里,人均住房面積不到10平方米,村內道路都是泥巴路和石頭路。村民們以務農為主,農閑時間打柴、經營小買賣等補貼家用,一年辛苦到頭,只能勉強維持家庭生活。
今年63歲的清廈村老書記王志明、73歲的退休主任曾壽雙和84歲的老人曾觀宋向記者談及了以往困苦生活的點點滴滴。三位老者對新中國成立60年來清廈村的巨變總是滔滔不絕,對比今昔的生活有著道不完的感慨。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清廈,與當時全國上下一樣,遭遇了最困難的時期。村民的溫飽問題成了當時最大最緊迫的問題。“當時能吃的東西基本上都被拿來吃,如米糠、木薯、甘蔗糠、香蕉頭等作為食物用來填肚子,很多村民得了嚴重的水腫病。”清廈村老書記王志明苦笑著說。民以食為天,由于嚴重缺乏食物,很多年輕的村民們開始冒險出逃,紛紛0香港。王志明說:“1960到1962年,清廈村的很多青壯年0香港,當時人口1300多人的清廈村,前后形成三次0潮,共有800多名青壯年0去了香港,就連當時生產隊的隊長也0去了香港。大部分青壯年勞力的流失,導致很多農田沒人耕種,當時1200多畝的耕地,幾乎到了荒廢地步。”
屋漏偏逢連夜雨。青壯年勞力的流失,耕地的荒廢,更加導致村民的饑荒,當時的村民們沉浸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之中。
招商引資從“會堂”經濟開始
時光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久旱逢甘霖,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敏銳的清廈人開始萌生思變,開始通過招商引資,追求向往已久的新生活。
上世紀60年代0去了香港的清廈人成為了旅港華人華僑,他們對建設家鄉的熱情依然不減。在港商的帶領和推薦下,1987年清廈村第一家港商企業——清廈膠花廠投產。這個港商企業當時選擇落戶清廈,據說是看中了當時清廈村沂光小學的舊校舍作為廠房,清溪又鄰近香港,而且勞動力和租金又便宜,于是以每平方米5元/月為租金,租下了這個450多平方米的舊校舍做工廠。這個投產時只有75名工人的來料加工廠,一年下來為村里集體經濟增收達24000多元,而且村民們還可以去工廠上班掙錢補貼家用。這讓當時全村全年收入只有6000——7000元的清廈村嘗到了甜頭。1989年,時任村支部書記的王杰明帶領村干部四處托人介紹推薦外商到清廈投資設廠,很快一些舊校舍、祠堂、會堂等場所都成了外商初期的廠房,而清廈村也開始積累了原始資本。
九十年代初期開始,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段。清廈村在經過了前期的“會堂”經濟之后,很快便呈現出來發展難題——廠房不足。如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還真是急壞了時任村支書的王杰明。由于資金不足,而當時金融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也不能在銀行貸到多少款。而更讓他痛苦的是,好不容易籌集到資金,平整好了土地而因為清廈村緊鄰鎮中心,清廈村的土地大部分被政府征收,政府統一規劃土地使用,不能建廠房。而政府劃撥的土地因為手續等原因遲遲未到位,擁有土地資源卻不能放開手腳發展工業的清廈村,只能眼睜睜看著周圍兄弟村的快速發展。
工業立村奮勇奔小康
1997年,接手掌舵清廈村的王國平書記上任。沉寂多年之后的清廈村在政府劃撥土地確定之后,終于迎來了一-發展。當時王國平接任的清廈村還沒擺脫東莞市貧困村的帽子。“當時市扶貧辦還專門駐扎在村委辦公樓內。”現任村支書王國平笑道。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成了王國平和村委的第一緊急要務。與此同時,政府劃撥的土地已經逐漸確定到位,于是在三中、謝坑、重河、三星、鐵松等村都有政府劃撥給清廈村的工業用地。這下可好了,土地有了!真正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王國平,迅速帶領村委干部開展實施他的“工業立村”計劃,實施政府劃撥土地到位一點,發展一點;采取一邊平整土地,一邊招商引資的兩手抓措施,希望追趕上周邊兄弟村的步伐。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劃撥土地有了,沒有足夠的資金怎么辦?必須解決資金問題!于是王國平在那段時間大多都是奔波于政府和銀行之間,一方面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向銀行貸款作為發展資金。“當時銀行貸款不容易,貸款體制大不如現在完善,貸款要分好幾次,運氣好的時候還能一次貸款二三百萬元,不好的時候一次只能貸款幾十萬元。我記得最少的一次貸款額度是40萬元。”說起那段籌集資金的困難史,王國平至今記憶猶新。
1998至1999年,清廈村迎來了第一輪的大發展。這年,清廈村對全村的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并抓住“建設商住小區鎮級示范點”的機會,充分發揮鄰近鎮中心區的地理優勢,將清廈村的閑置土地轉為商業用地——建設清廈商住小區。清廈商住小區的29套商住房成功實現對外公開發售,籌集資金達500多萬元。此外,又在銀行貸了部分的錢,在青漁路建設了三棟面積達34000平方米的廠房,并順利實現招租。
2000年,清廈村組兩級收入達800多萬元,比1978年全村全年6000——7000元的收入增長了800多倍。這一年,清廈村終于摘去了東莞市貧困村的帽子。
2005年清廈村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清廈村投資5000多萬元在三中村金龍工業區和謝坑村建設了11棟廠房,建筑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并迅速實現招租。2005年清廈村組兩級總收入突破2000萬元大關,排名從1999年之前的貧困村躍升至全鎮第四名。
集體經濟實力的躍升,帶動了全村文化、衛生、治安、計生和村民素質等全方位的大發展。多年來,清廈村先后獲得了系列榮譽:2007年被評為“東莞市衛生村”,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08年全村基本實現“年內社會治安持續好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