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村神話
在富饒的川西平原上,有一座被稱做“三星村”的村莊。轟動中外的三星堆遺址,就是在里被發現的,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在珠三角莞邑大地的一隅,也有一個叫三星村的村莊,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她也創造了一個神話,從昔日的貧困鄉村到今天的小康之鄉,三星人用心血和汗水完成了一個現代化建設的神話。
一、道路、住所“改朝換代”
9月27日上午,艷陽高照。
走進三星,一座座漂亮的居民樓和高聳的廠房掩映在綠色的花園內。白墻紅瓦,林木蒼郁,文化廣場上人們或歌或舞,處處洋溢著恬淡與和諧。
村支部書記呂仲庭一邊給記者斟茶,一邊樂呵著告訴記者:“過去,三星哪是這個樣啊。”
“最大的變化是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拿到了‘省級衛生村’和‘文明村’的牌子。三星村,已是今非昔比啦!”呂仲庭深有感觸地說。
三星,這個擁有1000多人口的村子,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再到今天,見證著建國60年以來的風雨歷程,也沐浴著個中發展的艱辛與喜悅。
徐譚送是地地道道的三星人,1956年秋,徐譚送在東莞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海南島(現海南省)保亭縣保亭中學當教師,成為三星村“走出去”的知識分子。雖然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徐譚送有一大半時間不在家鄉,但三星村的巨大嬗變,老人家依然記憶清晰。
“剛解放的那幾年,我們三星村僅幾個零散的小村落,200多戶人家,全村才幾十間瓦房,現在村連村、屋連屋,到處都是高樓,變化大咯。”提及這幾十年的變化老人家唏噓不已。
讓徐譚送記憶深刻的有三件大事,一是1949年全國解放,人民當家作主;二是1978年改革開放,分田到戶,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三是1992年,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改革開放更進一步,經濟建設走上蓬勃發展之路。
老人家說的這三件大事,其實就是和三星村一樣的全國大多數村莊的共同經歷。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全國各地,三星村人民成為黨的政策的受益者。1981年,徐譚送調回故鄉清溪,從這時起,徐譚送目睹了三星村在改革開放年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他把自己的見聞和感思,寫成了散文《星星,冉冉升起》,謳歌了三星人艱苦創業,銳意改革的心路歷程。
三星村人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把過去的爛泥路變成了水泥路,村民們的住所從過去的茅草房到瓦房,再到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有的村民甚至住上了別墅。道路、住所“改朝換代”,見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
二、“貧困”標簽已經剝落
77歲的退休干部徐譚勝,有著53年的黨齡,他是三星村巨變的見證者。祖祖輩輩行走的泥土路、散發出陣陣惡臭的簡易茅廁、街頭巷尾的污水橫流,這一切構成了徐譚勝對三星村變化前的全部回憶。
徐伯告訴記者,因為家窮,他11歲就離家給人放牛,14歲時,日本鬼子入侵,他便和別人一起逃到了香港。1951年,家鄉進行土改,家鄉人捎信叫他回來,可他想到家鄉的苦日子,不愿意回。后來,時任清溪鄉黨總支書記張佰勝一連給他寫了三封信,說別人在外面賺錢回鄉后買地買房,現在不要一分錢分田分房給你,你還不回來?張書記的這番話和家鄉的巨大變化打動了徐譚勝,他回到了家鄉,一家四口分到了6畝水田、2.5畝山地,還分到了四層碉樓。從此,徐譚勝參加了革命,幾年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5年,擔任三星村支部書記。后來,徐譚勝先后調任鎮飼料公司經理、深圳沙頭角我鎮辦企業的負責人。
時至今日,曾經的景象已經被寬敞的水泥路、整潔的公廁、完善的排污系統取而代之。三星人思想超前,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鎮村投入巨額資金把三星村改造了個“底朝天”。和村里大多數人家一樣,徐譚勝一家住進了樓房,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基礎設施、村容村貌變化最大,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公路、人行道年年改造,年年都在變化。”徐譚勝感嘆道。
“三星村的改革開放,首先是從修路開始的。以前村子中央全是一片水田,要說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最大莫過于人戶密集了,基礎設施改善了。”呂仲庭介紹。
截至目前,三星村組所有道路全部硬化。近年來,村組投入1300多萬元改造道路,僅2008年修建農村硬底化道路達15000平方米,今年又新修硬化道路3450平方米。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也已竣工,公園、電視電話及農網改造覆蓋率達100%……村主任劉靖滔如數家珍羅列著這樣一組反映三星近年來基礎設施變化的數據。
如今,村里還建起了圖書閱覽室、電教室和籃球場。閑暇之余,不少村民像趕集似的來到文化活動中心,看書閱報、休閑娛樂,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三星村每年還對4個村民小組進行“文明戶”評選表彰,96%以上的家庭都當上了“文明戶”。
橋通了、路通了,住上高樓了,“貧困”標簽已經剝落,村民們衣食無憂,過上了小康生活。
二、行進在康莊大道上
三星村神話般的變遷,緣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因為窮,從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初期,有許多三星人都跑出去“淘金”。“窮則變,變則通”,三星人深諳這個理兒。
1984年是一個轉折點,三星村的命運在這一年開始被改寫。
這一年,第一家港資企業——三星毛織廠進入三星村,雖然只是一家占地不過300平方米,員工只有100多人的小廠,但這是三星村工業化進程的開始。
2003年,青湖工業園建成,給三星村帶來了新的機遇。
“這里緊靠青湖工業園,對企業發展有利。因為地緣優勢,既容易形成產業鏈,又化解了部分技術風險。同時大批企業進駐工業園,給周邊地區帶來了興旺的人氣,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呂仲庭說,這些年在清溪鎮發展“四類經濟”戰略的主導下,三星村因地制宜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無論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還是打通政策壁壘方面,村支部都始終當好企業和村民的“先鋒官”和“服務員”。“突破傳統思維去謀發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批批“先行者”的驅使和帶領下,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在三星村如雨后春筍迅猛滋長。呂仲庭介紹,三星村現有的大小企業約有30家,商住樓已經達到約12750間。2008年,村組兩級經濟總收入為1142萬元,人均收入13396元,村組兩級資產總計達4900多萬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三星村猶如一列高速奔馳的列車行進在康莊大道上。
讓我們為三星祈福: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