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村,位于東江南支流之濱,扼東莞水道要沖。北與牌樓基村接壤,西靠曲海村,東與萬江隔江為鄰,南與莞城隔江相望。全村面積1.3平方公里,轄下金鰲洲、永泰、周屋基、上亭、下亭五條自然村。2002年有戶籍人口1859人。
1961年之前,當時的金泰大隊轄下有金鰲洲、永泰、周屋基、上亭、下亭、曲海、牌樓基和岳潭八條自然村。1960年5月,金泰大隊開始了第一次的行政區域變化。分為四個大隊:即金鰲洲、永泰(包括周屋基、上亭、下亭)、曲海、牌樓基(包括岳潭)。1963年,開始又合并為金泰大隊,而原四個大隊黨支部改設為分支部。這次合并一直到1991年。1991年,分為三個管理區:金泰管理區(包括金鰲洲、永泰、周屋基、上亭、下亭)、曲海管理區、牌樓基管理區(包括岳潭)。1999年,將“管理區”改稱為“村委會”,在2003年9月“村改居”的完成,“金泰村委會”又改稱為“金泰社區居委會”,而轄下的“村”也改稱為“股份合作社”。
金泰村,水上交通較為發達,萬江區第一艘水泥船“永機一號”最富盛名。全村開門見水,村民出入萬江或莞城,以橫水渡過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將村中 的泥路鋪上紅磚;70年代后期,隨著萬道大橋的建設與通行,金泰各自然村開始安裝自來水管、鋪設水泥路,其中最早的是永泰村。
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各村出現了村民買地建新房現象。如永泰村第一批地臺于1991年,以每間82.5平方米規劃給村民,共135間,新屋間的道路于1994年鋪好了水泥路。第二批地臺于1995年,以每間104平方米規劃給群眾,共155間。這樣有規劃地優化好新屋區的建設,同時也不斷地整治好舊屋區道路環境建設和衛生建設,改變了以前沒有人處理垃圾和只用垃圾桶裝垃圾的狀況,建立了垃圾屋,組建了一支得力能干的專業清潔隊伍,潔凈了環境,美化了村容。現在的金泰村是萬江的中心區,主干道路有萬道路、泰新路和金曲路,條條大道都是靚麗寬闊的路面,整齊優美的路燈,有造型立體化的綠化,再加上沿江美麗的河堤景觀和充滿舒適休閑娛樂活動空間的金鰲洲主題公園,處處呈現出道道暢通、環境優美的良好投資環境。
金泰村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引來了企業家紛紛至沓來,投資辦廠,同時也吸引到市屬單位在金泰落戶。
至2002年,到金泰落戶的三來一補企業有3家。最早第一家在金泰落戶的企業是鴻達針織廠,老板叫何彪,于1988年投產,員工有200人,年加工產值300萬元人民幣。落戶的民營企業有21家,都是外地人到本地辦廠的。比如:百代手袋廠、千禧毛織廠等。而市單位落戶的有東莞市海事局和廣東省東莞外經發展公司莞氏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