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錫熊烈士墓坐落在東莞市中堂鎮斗朗村渡頭。1987年4月,中堂鎮人民政府為紀念霍錫熊烈士犧牲40周年,把烈士的骸骨從惠陽縣富美村(現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富星村)移葬到他的家鄉斗朗村渡頭。墓坐西向東,呈圓形體,半徑2米,周圍有約1米高的圍欄,墓碑高3.6米,上窄下寬,鋼筋水泥結構,頂有紅五角星,碑上豎寫紅色大字“革命烈士霍錫熊同志之墓”,碑底座刻有霍錫熊烈士生平簡介。墓地總面積約27平方米;翦a熊,又名霍路洪,曾用名石熊。1915年出生于東莞中堂鎮斗朗村。1938年8月,霍錫熊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參加廣東抗日民眾自衛團增城三區常備隊。東莞、增城等地失陷后,他奉命回到家鄉,帶領群眾開展抗日斗爭。同年12月上旬,他率領民眾武裝在斗朗抵抗日軍
東莞水鄉北區武工隊隊部遺址位于中堂鎮四鄉村泗涌,是原東莞水鄉北區武工隊隊長郭獎賢的故居,GPS坐標:北緯23°0306.3,東經113°3638.8,海拔高程3米。該建筑為三間三進合院式布局。現建筑面闊10.6米,進深16.2米。面闊三間,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抬梁與穿斗式梁架,凹門廊,墻體以青磚、泥磚砌筑。1948年4月,根據中共東寶縣委指示,東莞水鄉區委擴大會議在潢涌黎耀家的洲寮召開。會議由中共東莞縣委宣傳部長兼水鄉區委書記何勝(盧煥光)主持,區委書記王紀平、區委祝錦齡和陳成來、黎耀、各支部負責人及部分黨員骨干參加。會議決定:正式宣布成立水鄉北區武工隊,任命郭獎賢為隊長(1949年1月由祝陳溢接任隊長),祝厚良為指導員。區委召開
容海黎公家祠——東莞縣新四區人民政府遺址位于中堂鎮潢涌村德本坊大街親仁巷13號,GPS坐標:北緯23°0722.4,東經113°4348.3,海拔高程3米。1949年8月,占據潢涌的國民黨東莞縣保警第三大隊,在中共領導的水鄉游擊隊的接連打擊下,被迫撤出潢涌。游擊隊進駐潢涌,隨之公開建立民主政權,成立東莞縣新四區人民政府,羅金潤任區長,陳成來任副區長,區政府設在潢涌村容海黎公家祠,新四區區政府成立后,公開張貼布告擴大影響,事前醞釀好的地下鄉村組織亦公開活動。同時,秘密建立三個武裝連(蛟龍、青龍、過江龍),集中在潢涌整訓,開展形勢教育,同時進行軍事訓練,提高部隊戰斗力,每連100人左右,共300多人。三個連平時分散在附近農村活動,必要時
黎氏宗祠在中堂鎮潢涌村,始建于南宋,最初是為了經念當時黎氏家族0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藥,治好母病,傳為佳話,并由縣里申報朝庭,奉旨榮門,以建宗祠。宗祠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臺,兩側為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是東莞現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主體建筑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內進神臺兩則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記:宋為進士、元為朝中仕郎、明為國子監祭酒、以及監察御史、翰林院士等東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是考證東莞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遺址。這個宗祠在南宋德祜年間毀于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毀于兵火,明朝又重建,抗日戰爭時又被日軍燒毀,后又重建,真是見證
探花祠坐落在中堂鎮風沖村內的勝起家祠是清朝探花陳伯陶的故居。陳伯陶(1855-1930),字象華,一字子礪,中堂鎮鳳涌村人,光緒元年(1875年)考取秀才,光緒五年(1879年)考取解元,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根據蘇澤東編撰的《東莞題名錄》,他是東莞歷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說起他當年參加殿試,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陳伯陶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因為試卷中將“宣撫司”寫成“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獲得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據理力爭,改列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后歷任官國史館協修、總纂。民國后,陳伯陶移居香港九龍潛心著述,號“九龍真逸”,1930年8月20日卒于九龍寓所,享年76歲
袁家涌村北臨東江,有兩公里多江岸線,村里有天后古廟、袁氏宗祠、象色家塾、介煬里、西亭坊炮樓等古跡文物,還有河涌上古老的福慶橋、榕樹和宅院不僅是兩岸居民生活的依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是歷史的見證。據陳伯陶《東莞縣志》記載,福慶橋在嘉慶五年(1800年)由當地紳士袁泰來倡議營造的(東莞縣志(陳志)卷二十第八頁)。這是一座三石孔橋,橋長21米,寬2.8米,中間孔徑5米,兩側孔徑4米,兩個橋墩都是用麻石鑲砌。橋面鋪砌長條麻石,中央部位每條麻石寬70厘米,厚65厘米,長55米,漲潮期間橋底離水面2.2米,橋欄也用麻石砌成,上面雕刻著麟麟吐書等各種動物和花草圖案。石橋是古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以前,生產工具落后,更
東莞縣新四區人民政府舊址位于中堂鎮潢涌村德本坊大街親仁巷13號,年代為1949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10月,被公布為第十一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滴水為界。面積:233平方米。
陳氏家祠及勝起家祠位于中堂鎮鳳沖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第八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觀察黎公家廟位于中堂鎮潢涌村德本坊大街五巷2號,年代為清。為第十二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向外延伸7米至15米不等。面積:172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中堂鎮潢涌村德本坊大街五巷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