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位于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東與佛山市三水區隔江相望,一橋相連,南接高明區、新興縣,西與云浮市、德慶縣交界,北連廣寧縣和肇慶市區。總面積2206平方千米。總人口73萬人(2003年)。
市人民0駐南岸街道,郵編:526100。代碼:441283。區號:0758。拼音:GaoyaoShi。
基本概況
高要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從西南面環抱肇慶市區,西江貫穿其間,史稱“當西南之要沖,扼兩廣之咽喉”。上距廣西梧州180公里,下離省會廣州113公里,是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和資源豐富的西江經濟走廊給合部。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河網密布,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廣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淡水魚產量居全省前六名。森林覆蓋率達56.4%,是中國肉桂之鄉。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30多種,其中儲量較大的有黃金、高嶺土、石灰巖、花崗巖等,是華南黃金之鄉。全市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進行農業開發,形成了六個農業生產區域:平原和微丘地區9個鎮形成的重點商品糧區,8個水網地帶較多的鎮為主的水產養殖區,城郊的蜆崗、金渡、白土、蓮塘等鎮為主的蔬菜區,低坡度丘陵地帶鎮的水果區,丘陵地區的速生豐產林區,山區鎮的肉桂、巴戟、石槁、松脂、南藥生產區。主要農產品有稻谷、塘魚、生豬、家禽、蔬菜、水果、花生、南藥、商品林等。
總人口72.89萬人,外來人口26441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大部分地區講廣州方言,山區少數村落通客家方言。旅居港澳臺的鄉親及海外華僑達20多萬人,分布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高要有20多萬華僑及港澳同胞分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祖籍回龍、白土、新橋、蛟塘、金渡、大灣等鎮居多,而旅居地則多為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等地。
高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縣建制始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兩千多年來治屬區域范圍雖然幾經變更,但高要之名一直相沿至今,在海內外久負盛譽。公元前111年至1988年高要市治所在地,歷代郡、州、府駐地均在端州,1988年后縣城遷到南岸鎮。1993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高要縣,設立高要市,結束了2104年縣治歷史。2003年4月18日,撤銷馬安鎮,并入南岸鎮,全市由19個鎮改制為18個鎮,324個行政村,26個居委會,總面積2196平方公里。市0駐南岸鎮。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不少知名人物,如享譽中外的一代禪宗大師陳希遷、受到列寧三次接見的劉澤榮、-中央宣傳部長梁寒操、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等。名勝古跡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文明塔、高要學宮、端石老坑洞遺址、茅崗水上建筑遺址等。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高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人緣優勢,使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都取得新的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投資環境日漸優越,為今后全市經濟大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建有文化館、藝術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廣場、明珠廣場和婦兒、青少年活動中心、國蕎公園、文峰公園等公共文化娛樂設施,鎮鎮建有文化廣場和文化中心。
高要市堅持大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累計投入13.8億元,完成了國道、省道、縣道336公里的擴建改造,新建鎮、村的水泥公路80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市通車里程達1130公里,公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經321國道可通大西南,經324國道直達海南省,經肇江線可直達珠海、澳門。火車、巴士、飛翔船、貨車可直達港澳地區,擁有直通港澳的口岸碼頭,交通和貨運十分方便。廣肇高速公路和肇慶大橋的建設,更縮短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
郵電通信方面,形成了暢順的網絡,為傳遞各種信息提供了快捷服務。近年來,我市通過大規模的郵電通信設施建設,全市郵電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和傳輸線路光纖化的通信網絡。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覆蓋全市,為各方友人了解各種信息提供了方便。電力供應充足,擁有1個5萬千瓦的金利發電廠。供水方面,全市供水充裕,市城區兩個自來水廠日供水可達15萬噸的能力,保證工業生產和市民生活用水需要。市政建設方面,興建了長5.85公里的沿江路,實施了外灘工程建設,已建有明珠塔、明珠廣場成為高要一景;建有世紀大廈、高要麗晶大酒店、商檢大廈、公安交警大樓、大富豪商業中心、高華大廈等高層建筑。市區重點建設工程——廣東影視旅游城目前正在按規劃緊鑼密鼓進行建設,將建成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的影視外景基地和現代旅游景點。
市城區按“五高”、鎮按“八個一”、新村按“七統一”、舊村按“六有”改造抓好規劃、建設、管理。去年,全市基礎設施投入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6.8%。市城區按美化、綠化、亮化的標準,建成明珠廣場、清灣基廣場、文峰公園、明珠花苑等多個新亮點;對府前大街、南興路兩旁的樓宇全面進行“穿衣戴帽”工程;對沿江路及廣場實施燈光美化工程;對交通標志、街道名稱、店名、廣告等進行規范管理,對省道、國道兩旁進行美化、綠化工程。市城區綠化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8平方米。回龍、白土、金利等一批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小城鎮正在崛起。
經濟概況
[農業與農村經濟]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大力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農村稅費改革全面鋪開,完成核定常年產量和繳納農業稅面積,農民年人均負擔從稅改前的82.58元減至稅改后的20.44元,減負率達76%。農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糧經比例從2002年的4:6調整為3.5:6.5,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5%。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區等重點農業項目建設進展迅速。“十里花木長廊”項目規劃建設5萬畝,總長10公里,全年新增花卉種植面積2200多畝。花卉、肉桂、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8000畝、53萬畝和15.5萬畝,優質羅非魚和羅氏蝦的養殖面積分別達3.5萬畝和3.2萬畝。建成豐產林基地23萬畝,石槁混交林基地30萬畝,竹子基地1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0萬畝,南藥基地2萬畝。高要市水產公司被確認為“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十大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總產值3.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2.5%,輻射帶動農戶6.8萬戶,增加農民收入6500萬元。“基良”牌肉雞、肉鴨和“碧綠”牌蔬菜通過了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純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委會達到50個。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新增6322人。引進農業投資項目35個,合同引進資金3500萬元。改革和理順水利基層管理體制,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物防火林帶建設任務,林地林權證換發工作進展順利。強化了水產、畜牧、農機等技術服務推廣中心職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成為全省唯一承擔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縣(市)。
[工業]
市、鎮兩級緊緊抓住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各鎮和市級工業園辦公室都在珠三角發達地區駐點招商。全市共引進項目231個,其中外資項目32個,橫聯項目199個;新批外資項目注冊合同外資額4739萬美元,協議橫聯資金45億元,實際吸收外資1.78億美元,實際橫聯資金11.98億元。其中有19家總投資達38億元的陶瓷生產企業落戶金利北城區,是該市歷年引進的投資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項目,現正加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金渡工業園現已投產項目10個,在建項目10個。西區工業帶現有投產項目46個,在建項目20個。各鎮級工業園區建設以完善、擴大、提高為目標,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特別是白土、蛟塘、白諸、蜆崗等鎮的工業園建設效果明顯。
遵循“原則把住,形式放開,鼓勵探索,重在實效”的原則,加大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力度,全市124家國有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工業企業整體效益改善,工業實現增加值41.04億元,增長15.7%,工業品產銷率達96%。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4.04億元,增長21.6%,納稅增長60.8%。支柱企業效益不斷提高,鴻圖科技公司納稅1340萬元,實現利潤2247萬元,分別增長26.9%和17.8%;河臺金礦已發展成為南方最大的黃金生產基地,黃金產量占全省90%,河臺金礦納稅885萬元,實現利潤5028.4萬元,分別增長3%和33.6%。鄉鎮工業總產值201億元,增長34.9%。
[國內貿易]
全市消費品市場平衡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億元,增長12.5%;其中國有商業系統增長5.1%,個體商業增長14.5%,其他商業增長4.9%。城鄉集市貿易成交活躍,建成占地3100平方米的城西集貿市場,全市集貿市場成交額為10.81億元。
[對外經貿]
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和出口促銷工作,強化專責小組運作,落實責任制,做好招商、親商、安商工作。全年全市實際吸收外資1.78億美元,外貿出口總值1.16億美元,分別增長20%和3.7%,其中外資企業出口額8433萬美元,私營企業出口額382萬美元,同比增長584.6%。全市有外資企業205家,外資來源以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主,分布在制鞋、制衣、建材、機械、五金、塑料、陶瓷、食品、化工、電子電器、人造工藝、汽車維修、飲食娛樂、三高農業、基礎建設等領域。
[民營經濟]
高要市0制定《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專門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和企業投訴中心,協調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加強合作,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健全市、鎮領導掛鉤聯系重點民營企業制度,強化對民營企業的管理、引導、服務,大力扶持金利小五金、白土二手設備等專業市場的發展。2003年,全市新增私營企業191戶,個體私營工商戶總數達15996家,民營經濟稅收入庫1.04億元,增長13.1%,占全市工商稅收的32.5%。民營企業納稅大戶增加,首次突破50萬元的有6家,首次突破100萬元的有3家,首次突破200萬元的有2家。民營企業創品牌意識逐步增強,產品商標注冊達400多個,獲得產品專利授權30多項,開展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企業有30多家,有10家企業獲得自營進出口經營權。振興工藝廠等5家企業被評為“肇慶市優秀民營企業”。
[財政稅收]
開展對市直機關事業單位資產核查工作,摸清0資產的實際情況。加大預算外資金管理力度,規范“收支兩條線”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財政管理體制,實施0采購制度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實行由財政統發教師工資、鎮0編制范圍內的人員工資及辦公經費、村干部部分工資、軍烈屬、五保戶等的部分優撫金,確保鎮級機構、村級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全年財政總收入46504萬元,財政總支出46376萬元。
稅務部門積極培育和拓展稅源,抓好防偽稅控系統和金稅工程建設,加大稅收征管力度。2003年國稅創歷史新高,稅收收入1.9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07%,增收2297萬元,增幅13.4%,其中增值稅和消費稅收入1.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09.3%,增收2324萬元,增幅15.8%。共為68戶生產企業辦理免抵調增值稅3037萬元,增長1245萬元,增幅69%,辦理出口退稅3216萬元,同比增長2061萬元,增幅178.5%。地稅完成稅收收入14287萬元,增長19.12%。
[金融]
2003年,高要市有各類金融機構網點82家,各項存款余額50.9億元,增加7.6億元,其中儲蓄存款39.7億元,增加4.7億元;各項貸款22.8億元,增加2.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8.7億元,中長期貸款3.5億元,分別增加2.2億元和0.4億元。農戶小額信貸2511戶,貸款余額2323萬元。各類財產、人壽保險承保總額90.63億元,保險費收入6201萬元,增長14.5%。
自然地理
高要市綠色生態資源豐富,全市林用地面積185.32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為401萬立方米,全市綠化率為95%,森林覆蓋率為56.2%,主要樹種有杉樹、濕地松、馬尾松、桂樹、速生豐產林、尾葉桉。經濟林面積的32.58%,主要分布在祿步、河臺、樂城、水南、筍圍、小湘等鎮。全市已建立豐產林基地23萬畝,肉桂基地53萬畝,石槁基地3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2萬畝,竹子基地10萬畝,南藥基地2萬畝,是中國名特經濟林肉桂之鄉,全國經濟林建設示范市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市。著名的南藥西江肉桂、高要巴戟、佛手(香椽)遍布西北部山區,產于大灣的麥溪鯉魚以其肉質肥嫩、蜜味甘香而馳名于世,端溪名硯、高要花席、竹編洋籃則以其做工精細,工藝超群而飲譽中外。
高要礦產資源豐富,是廣東著名的“黃金之鄉”。已發現的礦種有黃金、煤炭、硯石、石灰巖、泥炭土、獨居石、花崗巖、天然氣、云母、螢石、石膏、鉀長石、硫鐵、錳、鉛鋅、鉬、鎢、磷、白云石等3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居華南之首,主要分布在河臺、金利等鎮。高嶺土可開采儲量近1億噸,分布在河臺尚德、水南石牛頭、大灣五柳等地。市內較著名的礦產企業有高要河臺金礦。
行政區劃
高要市轄1個街道(南岸)、16個鎮(金渡、金利、蜆崗、白土、回龍、蛟塘、蓮塘、活道、新橋、白諸、大灣、祿步、小湘、河臺、樂城、水南)。
歷史沿革
建縣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縣東北有高峽山。據《水經注》:有“高要峽口”而得名。曾是廣州都督府、兩廣總督府駐地。1988年將縣城遷往西江南岸,1993年9月撤縣設市。
2000年,高要市轄19個鎮:南岸鎮、白土鎮、白諸鎮、大灣鎮、活道鎮、回龍鎮、小湘鎮、河臺鎮、蛟塘鎮、金渡鎮、金利鎮、樂城鎮、蓮塘鎮、祿步鎮、馬安鎮、水南鎮、筍圍鎮、蜆崗鎮、新橋鎮。總人口625125人,各鎮人口:河臺鎮32986樂城鎮23497水南鎮10875祿步鎮61924筍圍鎮11244小湘鎮17482大灣鎮31192新橋鎮36988白諸鎮32339蓮塘鎮52003活道鎮34739蛟塘鎮25369回龍鎮23285白土鎮59766金渡鎮31101金利鎮58611蜆崗鎮21881南岸鎮44408馬安鎮15435(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高要市轄19個鎮(南岸、金渡、金利、蜆崗、白土、回龍、蛟塘、蓮塘、活道、新橋、白諸、馬安、大灣、祿步、筍圍、小湘、河臺、樂城、水南),324個村委會、26個居委會
2003年4月18日,撤銷馬安鎮,并入南岸鎮,全市由19個鎮改制為18個鎮,324個行政村,26個居委會,總面積2196平方千米。市0駐南岸鎮。總人口72.89萬人,外來人口26441人。
2004年3月,高要市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撤銷筍圍鎮,將其行政區劃并入小湘鎮;撤銷南岸鎮,設立南岸街道。3月8日,南岸街道辦事處成立并舉行掛牌儀式。南岸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南岸鎮區劃,有6個居委會、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為70.75平方千米。撤銷筍圍鎮,將其行政區劃并入小湘鎮工作在3月4日完成。撤銷筍圍鎮并入小湘鎮后,小湘鎮人民0管轄原小湘鎮和筍圍鎮的行政區劃,有2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委會,面積200.43平方千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要市轄1個街道(南岸)、16個鎮(金渡、金利、蜆崗、白土、回龍、蛟塘、蓮塘、活道、新橋、白諸、大灣、祿步、小湘、河臺、樂城、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