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布鎮位于廣寧縣東南部的一個轄鎮。民國時期曾稱荊平鄉、荊樂鄉、潭布鄉。建國初屬第一區潭布鄉,1958年與排沙、石澗合并置春水公社,1959年分設潭布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鎮府駐潭布圩,距縣城26公里。轄區總面積13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351畝,其中水田面積15556畝,山地面積146720畝。總人口35184人,其中勞動力18629人。轄13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
目前,我鎮共有基層黨組織29個,其中黨委1個,黨支部28個(民營企業黨支部1個、社區居委會黨支部1個、農村黨支部13個)。黨員總數1058人,其中農村黨員780人,占總數的74%;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黨員208人,占總數的20%;非公有制經濟單位黨員8人,占總數的0.75 %。
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960萬元。農業總產值8555萬元,農村人平收入4050元。工商稅收完成191.05萬元,其中完成國稅88.15萬元,地稅102.9萬元。
改革開放后,潭布人民發揚老區的光榮傳統,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添磚加瓦,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圩鎮城區由原來的1.5萬平方米擴展到10萬多平方米。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發展迅速,到目前,個體工商戶420戶,私營企業家23家,引進資金9690萬元。
社崗村委會是革命老區,當年陳百鐘、彭湃在這里搞農-動。我國早期農-動杰出領導人之人(1924年11月26日至次年2月19日),彭湃曾居住在該村委,領導廣寧縣農民協會開展減租斗爭和武裝斗爭,并親自指揮囝攻打潭布地主民團炮樓的戰斗,期間,縣農協、鐵甲車隊領導人也曾于此領導革命斗爭。該舊居是彭湃革命英雄史跡和廣寧農-動史發展的重要佐證物、歷史教育、革命紀念,1989年被列為廣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全鎮自然資源豐富,全鎮林木蓄積量為20多萬立方米,年可砍伐量為1萬多立方米;鎮內分別儲藏著黃金、石英石、瓷土、鉀長石、鉭鈮礦等多種礦產資源;全鎮有多個山泉水發源地,水源充足,水質上乘,開發利用前景無限。我鎮農副產品獨樹一幟。由于潭布海拔高、氣溫偏低、土壤肥沃等獨特自然條件,因而年年盛產清甜可口的優質番薯干。潭布番薯干具有糖份高、淀粉低、纖維少、味香濃、軟滑可口等特點。因此備受歡迎,在縣內外都頗有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