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建制于1988年,作為惠州市的政府所在地和中心區,惠城區是惠州乃至整個東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素有“粵東重鎮”、“嶺南名郡”的美譽。全區總面積1471平方公里,轄橋東、橋西、江南、江北、河南岸、惠環、龍豐、小金口、水口、陳江10個街道辦事處和汝湖、三棟、瀝林、馬安、潼湖、橫瀝、蘆洲、潼僑等8個鎮,常住人口67萬、外來人口48萬。
地理與文化
惠城區地處東江中下游平原區,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平均氣溫為19.5℃-22.5℃,年均降雨量1731毫米,雨量充沛,四季宜人。自然資源主要有鉭鈮、石灰石、石英砂、花崗巖及鐵、鎢、高嶺土、黃石等礦產。惠城區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有優美的山水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懷抱西湖,衣帶東江,集山、泉、湖、海、島為一體,曾留下蘇東坡、楊萬里、文天祥等文人騷客深深的墨香,孕育了廖仲愷、葉挺、鄧演達等一代英豪,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長期在此交融,形成了惠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胸襟和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建設成績
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相繼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城區的面貌日新月異,三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目前,惠城區已逐步形成了以市區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以市郊重點發展工業和城郊型商品農業的“內外雙環”經濟格局,成為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中國男裝名城。同時,又是惠州梅菜的主產區和廣東省最大的甜玉米種植基地。2006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394.03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40元。
經濟排頭兵萬商云集地
惠城區經濟總量排頭兵優勢明顯,2006年七項經濟指標在全市各縣(區)排名第一:實現生產總值394.03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6.4%;完成區本級生產總值210.99億元,增長1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5.49億元,同比增長20.3%;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6億元,同比增長18.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增加值220.39億元,同比增長14.5%;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64億元,增長23.1%;實際使用外資2.01億美元,增長44%。如今,已有25家境外世界500強在惠城轄區投資設立了32家企業。
惠城區發展前景廣闊,區委、區政府正按照《惠城區2004-2015年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規劃》以建設山水文化名城、南粵旅游度假勝地、廣東高新技術產業制造基地、南海石化產業配套服務中心、粵東(北)物流商貿中心為發展目標,努力把惠城區打造成山水生態城和文明富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