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古城(新安故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區(qū)南頭天橋北,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規(guī)模的歷史文物旅游景點,又稱南頭古城,已經(jīng)有1730余年的悠久歷史。據(jù)史載,明萬歷元年(1573年)設新安縣,該城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zhèn)。自晉代以來,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東莞等地長期隸屬南頭古城管轄。如今,對新安故城的第一期整修項目告竣,計修復新安故城牌樓、南城門、縣衙、新安監(jiān)獄、海防公署、東莞會館、關帝廟、文天祥祠、鴉片煙館、接官廳、聚秀樓、義利押當輔、陶米公錢莊等十余處。據(jù)史載,該城漢時為鹽官駐地,三國時筑司鹽都尉壘“蕪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此筑東宮郡城和寶安縣城,明清時為新安縣城,該城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zhèn)。今日所見
南頭古城博物館展現(xiàn)了深圳1677年城市史,展出了300多件文物,敘述了從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源的深圳城市史。陳列主要分兩大部分:一為室內陳列,以南頭古城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歷史為背景,全面展示深圳的城市發(fā)展史、抗擊外敵侵略史。第二部分為古遺址區(qū)、古城區(qū)、古建筑展示,大量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體現(xiàn)出昔日古城的繁榮和熱鬧的景象。深圳的歷史之根便是南頭古城。南頭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全國28處鹽官之一的番禺鹽官駐地,史稱“東官”。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又在東官設立司鹽都尉,始建“壘城”,這便是深圳最早的城。深圳真正的城市開端應是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創(chuàng)建,其所在地就是南頭古城。東官郡轄6縣,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
南頭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區(qū)南山大道3109號,是深圳最古老的城,如今稱為“新安古城”,俗稱“九街”,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qū)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mào)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區(qū)的歷史源頭。據(jù)《新安縣志》記載及考證,現(xiàn)存的南頭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其歷史變遷參見“大事記”)。南頭古城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濠溝圍繞,城垣范圍東西最長為680米,南北最寬為500米。現(xiàn)北城墻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斷斷續(xù)續(xù)的遺址,北墻北城門、西城門被毀,東城門雖存但已改為石塊構筑,唯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頭古城內六縱一橫的道路網(wǎng)與自然地勢完美結合,辟有縣前街、顯寧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陽街、迎恩街、五通
新安關帝廟(又稱南頭關帝廟)南頭關帝廟位于新安故城南門外東側。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為參將張萬紀建,據(jù)嘉慶《新安縣志》載:“關帝廟……一在南門外教場演武廳之左,萬歷四十年參將張萬紀建。”原存建筑物為三開間二進深帶敞蓬結構,包括前殿、敞蓬、后殿,后殿已毀,面寬13米,進深25.3米。民國時曾作為“寶安縣議會”,1997年重修,現(xiàn)由新安故城管理處負責管理。
信國公文天祥祠,位于南山區(qū)南頭古城現(xiàn)中山東路15號,是清嘉慶年間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文天祥與現(xiàn)存深圳地區(qū)的文姓族人關系甚為密切,據(jù)《寶安縣文族譜》云:“元始祖壁,號文溪,字世安,與胞兄文山公同登甲榜,歷官知廣東惠州府。……崖州璽失師潰,文山公被執(zhí),公潛往燕京與兄難,文山公有忠孝之別,囑弟養(yǎng)母撫后。公乃攜家丁十六人及妻子家私官物,潛至東莞三都六圖黃松崗鶴仔園,荒莆筑室。”從文姓始祖文溪公繁衍至今,已有上萬之眾。因此深圳地區(qū)文族后裔稱文天祥為“太祖伯”。據(jù)稱東莞涌頭,松崗的布尾、山尾、潭頭,福水的嶺下,白石下,上步的崗夏,新界的新田等地均有文姓族人。“信國公”是文天祥的封號,宋端宗景炎初拜文天祥為左丞相兼樞
汪劉二公祠位于深圳市南山區(qū)南頭關口正街玄武古廟東側。明萬歷元年(1573年),為紀念在屯門海戰(zhàn)中抗擊葡萄牙入侵有功的廣東提刑按察使汪鋐及創(chuàng)建新安縣有功的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劉穩(wěn)而建。汪劉二公祠,自明代創(chuàng)建以來,歷經(jīng)重修,當?shù)毓倜衩磕甏呵镏录馈?箲?zhàn)期間遭日軍拆毀,僅留后殿。汪鋐(1466-1536年),徽州婺源縣大畈(今江西婺源縣大畈鄉(xiāng))人,進士出身,正德十六年(1521年),率南頭軍民將侵占屯門達七年之久的葡萄牙入侵者擊潰并將其驅逐出境,成為我國最早率軍抗擊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將領。劉穩(wěn)(1518-1575年),湖廣雩縣(今湖南雩縣)人。進士出身,隆慶六年(1572年)巡視廣東海防,經(jīng)略南頭,為復縣多方奔走。明廷終于在萬歷元年(1573
報德祠,位于深圳南頭古城,是由明皇帝賜匾,當?shù)卮迕駷槠涫茇抑魅速圇枨涠ǎ@里紅色的儀門和儀門高高的門檻以及上面紅底金字的匾額均代表無上的皇權,由此足顯此小祠的崇高和與眾不同。報德祠以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特點而日益為人所認知。新安縣(深圳市古稱)內南頭古城、西鄉(xiāng)墟、沙頭墟和香港新界石湖墟均建有報德祠,這些報德祠又稱巡撫祠。歷史由頭深圳東晉咸和6年(公元331年)置縣,歷任官臣無數(shù),巡撫祠紀念誰?據(jù)縣志記載,是紀念清康熙年間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也。話說清朝初年,反清復明志士退守東南沿海繼續(xù)抵抗,其中力量最強大的是據(jù)守臺灣的鄭成功將軍,他擁有強大的水師,很多士兵來自福建和廣東沿海,親戚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除交換生活必需品外,還
東莞會館又稱“寶安公所”。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清代東莞商人在新安縣設立的商會會所。建筑面積53平方米,內仍保存有修建“寶安公所”時立的4塊石碑。保護現(xiàn)狀:1996年南山區(qū)政府出資進行了整修。現(xiàn)有新安故城管理處負責管理。1984年9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頭育嬰堂位于南山區(qū)南頭街道南頭古城南頭城社區(qū)內,年代為清末,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