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潮州市 > 饒平縣 > 黃岡鎮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

古嶺寺

古嶺寺饒平縣黃岡鎮北郊棲云山東麓,即霞西管區古篤嶺徑之中的古嶺寺,創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釋達悟尼師籌資重建告竣。它前臨南海柘林港灣,后倚棲云山峰,山青水綠,靈秀以昭,猶有眾多佳聯妙墨刻寺柱,是禮佛和游覽勝地。寺之后座墻外,是一塊天然巨石,石上刻一個“佛”字。石高6米,寬5米。清初,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從寺后通往嶺后各鄉村,行人從此經過,必先祈拜然后才過嶺,寺前設有開水桶,供路人飲喝。古寺后廢。改革開放,百業俱興。1990年,港、臺同胞及鄉間父老倡議于古跡上重建寺宇。經釋達悟尼師艱辛籌資,善信者及鄉親慷慨解囊。該寺于1992年興建大雄寶殿,越年竣工。后經4年續建,高地鏟低,矮地填高,圍墻筑樓,

瑞光臺

瑞光臺位于饒平縣黃岡鎮河南居委縣政府大院內,建于明天啟二年(1622),清雍正13年(1735)重修,1984年和2003年二次修繕。坐南向北,八角形攢尖頂亭閣式三層樓臺,頂端葫蘆寶頂。首層及二層外有迴廊,扶以欄桿,一至二層為外置樓梯,二至三層為內置樓梯,二、三層均為木結構樓面。高18米,臺基圍50米,面積約675平方米。灰砂墻體,灰瓦臺面。門額“瑞光臺”,款為“雍正13年己卯歙前程哲重建”。臺正門左右側各豎石碑一通,左為“惠澤光華——重修瑞光書院碑記”,年代不詳;右為“捐題碑”,年代及事由不詳。瑞光臺至今保存完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26年共青團饒平第二中學團支部設在瑞光臺。1981年7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

余云程衣冠冢

位于饒平縣黃岡鎮石壁山風景區次峰石刻右下方,座北朝南,占地面積350㎡,2009年遷墓重俢。為四柱三進墳墓建制,墓前立花崗巖石墓碑,碑高0.8m,寬0.42m,呈拱門形,碑額刻浮雕花紋,碑面直行,中行書:“陸軍七十四軍 炮兵團中校營長 余公云程衣冠佳城”,右行書:“中華民國卅二年完月常德抗戰殉國烈士”,左行書:“三十三年十月十日黃岡各界追悼會公立”。三進階立墓柱四根,刻有“八千虎賁漢,英名垂青史。獻身抗日事,丹心報國恩”。墳埕左前方立余云程生平簡介,右前方石頭上刻有當代饒平名人郭啟宏的題詩:“滿地艾蕭幽蘭馥,劍戟橫光猛虎賁”。墓葬保存完好。2018年3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

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是位于饒平縣黃岡鎮楚巷居委會中山公園內的景點。建于1934年,1987年重修,是黃岡各界人士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丁未革命(1907),緬懷先烈志士而建。坐西向東,戲臺式形制,前臺后房。面闊12米,進深10米,面積約12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臺中間壁面嵌著石碑二通,右為民國23年碑,由6塊組成,分別鐫刻343位丁未革命犧牲的壯士英名和紀事文;左為1987年重建碑記。紀念亭正面上方為“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具有重大革命歷史價值。1981年7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名賢余氏家廟

名賢余氏家廟位于饒平縣黃岡鎮楚巷居委,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清道光、民國年間以及1993年先后重修。坐北向南,二進二廊二火巷布局,有前埕、照壁。面闊24米,總進深49米,面積約1176平方米。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墻,木瓜枱梁構架。有石鼓、石雕、木雕和嵌瓷裝飾,門額石刻“名賢余氏家廟”。該祠系黃岡“三合會”首領,后參加“同盟會”黃岡丁未起義領導人之一余既成祖祠。現辟有黃岡丁未革命陳列館,2009年9月列為潮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丁未革命紀念亭

黃岡丁未革命,是1907年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民主革命的第三次預演,史稱“丁未潮州黃岡起義”。為紀念此次重大歷史事件和緬懷為革命捐軀的志士們,1934年,黃岡各界群眾紛紛捐資,在黃岡城東郊中山公園內,建造了“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該亭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面寬24米,深12米,前為臺,后為室。臺面為半圓型,臺基高0.8米。亭中豎有七塊碑文,鐫刻著這次舊民主革命風暴的史略和343位烈士的芳名。該亭于1981年7月10日被列為革命紀念建筑物,2008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涑玉泉

涑玉泉位于饒平縣黃岡鎮城區北部石壁山,半山腰有一巨石,覆蓋四周的石頭,形成一個天然石洞。洞口高1米,寬1.7米,洞里橫直各5米。洞底有一大石頭鋪墊,依山勢向前傾斜,低端有二條彎彎曲曲的小石溝匯聚洞口,清泉便從石縫中冒出,泉水甘甜。明嘉靖年間,有文人墨客在巨石上刻有“涑玉泉”三字,至今石刻尚在。另有三幅石刻,分別為乾隆十七年“玉泉留吟”;同治六年季秋鳳岡督軍使者順德張殿雄撰書的“涑玉泉詩”;“錄--句題詩”,年代不詳。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1年7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饒平革命烈士紀念碑

饒平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饒平縣黃岡鎮石壁山南麓,建于1987年,是饒平縣人民政府為紀念新民主主義時期,為人民解放事業在饒平壯烈犧牲的烈士而建。坐北向南,碑高18.8米。碑體均用花崗巖砌筑,碑頂用黃琉璃裝飾,周圍石欄桿圍護并設有入口。正面有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親筆題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碑座鐫刻400多位烈士英名,前面辟有廣場供人們瞻仰駐足,該碑巍然聳立、四周蒼柏翠松、莊嚴肅穆,是我縣一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2018年3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饒和埔詔第一區委舊址

中共饒和埔詔第一區委舊址位于饒平縣黃岡鎮龍眼城村,成立于1931年春,下轄二個黨支部,一個是黃岡理發店黨支部,另一個是龍眼城黨支部,當年第一區委書記為邱月波。在大革命時期,作為區委領導機關,組織了黃岡龍眼城、李厝鄉、田墘、詔安丁洋埔和深湖一帶的黨員及鄉民進行革命活動,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舊址建于清代,二進式宅第,現保存較好,有一定的革命歷史價值。2013年9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氏大宗祠(敦本堂)

饒平余氏大宗祠(敦本堂),位于饒平縣黃岡鎮西門居委丁未路北,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 淸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2007年、2010年修繕。坐北向南,二進二廊格局, 有照壁,歇山頂、桔紅色琉璃瓦、木瓜抬梁構架,建筑面積902平方米。宗祠聚集了嵌瓷、石雕、木雕、彩畫等潮州傳統工藝的精華, 保留原建筑的風貌, 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2016年10月31日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許醉翁墓

許醉翁墓位于饒平縣黃岡鎮上林村村后龍井大路東側。許老祖(號醉翁),為山霞村許氏始祖,潮州許申(潮州前八賢)第十世裔孫,潮州駙馬祖許玨第六世孫。許老祖登宋理宗乙未(1235)科進士,官武城縣(今山東省聊城縣)知縣,升東昌府知州。該墓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墓通寬20米,總進深28米,面積約560平方米。墓后部為墳包,墳包前有明代重修石碑,鐫刻“宋醉翁許公墓”,落款為“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季春之吉十世孫慈等立”。碑高1.6米,寬0.7米。碑兩側用貝灰構筑兩級墓面,前有祭床、墓埕、月池。對研究當地葬俗和許氏家族歷史有一定意義。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璧翁化臺墓

位于饒平縣黃岡鎮石壁山,建于明代。墓面坐北向南,該墓有石碑、祭床、碑亭。碑亭為八柱三開間重檐石亭,寬7米,進深5米,碑高3.1米,寬1.1米。占地面積約496㎡,碑亭明間內額鐫“璧翁化臺”四字,碑文為“明石璧散人余公,順助慈母林氏墓”。該墓風格獨特,造型美觀,至今墓亭,碑石保存完好,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2017年12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午夜福利在线91 | 鲁丝片A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内自拍资源总站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