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沖平遺址級別:縣級時代:新石器地址: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安擔村欖沖坪屯東約150米的郁江西岸臺地上保護范圍:東自郁江岸邊起西至桂(平)安(擔)公路邊止,北自沖口上游凹坑起至南約200米處止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相同。公布文件號:桂平市人民- 潯政布[1996]8號
大灣牛骨坑貝丘遺址級別:縣級時代:新石器地址: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大灣社區東北面牛骨坑與郁江交匯處的河旁地臺上保護范圍:牛骨坑口北岸的郁江南岸一側,南北長20,東西寬10米的范圍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相同。公布文件號:桂平縣人民- 潯政發(81)30號
天堂十二山頭御寇義勇墓級別:縣級時代:1877年地址: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天堂上村梁屋屯十二山頭嶺上保護范圍:以墳珠為中心四周向外擴10米的范圍內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相同。公布文件號:桂平市人民- 潯政布[1996]8號
飛躍小橋又名停子橋,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山塘村,橫跨牛秀江。建于光緒年間,由磚建造而成的單拱橋,長15米,寬3.5米,橋外形古樸大方,厚重壯麗。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需求不斷增大,亭子橋歷經維護改建,加寬橋面、加設護欄。該橋結構完整、穩定,基本保持原有風貌,是我市少有的磚設拱橋。
灣江屯平石步井位于桂平市大灣鎮耀團村灣江屯江頭七隊西面郁江岸邊(平石碼頭邊)。建造時間無考,井平面呈長方形,井內用青磚砌筑,井口四邊用長1米,寬0.45米的石灰石條圍砌井深約2米。此井只溢不枯是當地村民的生命之源。
安擔甘泉井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安擔村(新安村)水井屯內。明崇禎年間開鑿,清乾隆年間重修,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再次重修,公元1985年第三次重修,公元1991年第四次重修。此井平面呈圓形,井沿四周用青磚砌圍而成,井臺面用水泥砂漿鋪砌。占地面積113.1平方米,其中井口呈圓形?趶2.4米,井深2.20米,井臺最寬處8.70米;井基圍高1.85米,厚0.9米。井水水質較好,井水清澈見底,澇不溢,旱不凅,冬溫夏涼,F井內裝有吸引水管30條到各家各戶使用,是安擔村、新安村人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在井附近立有四塊維修捐款石碑。
民安橋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安擔村的民安河上。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由何義溥倡建。該橋為石造單拱橋,用花崗石砌筑而成,橫跨在民安河的東南和西北岸,溝通了白沙鎮至安擔的公路。原橋長22.30米,寬3.20米,高出水面5.50米,橋拱高4.45米,拱跨度為7.50米,用石塊鋪設橋面,橋上無欄桿。1984年公路局在原橋的南側用石條和鋼筋混凝土增建加寬,現橋長25.60米,寬6.30米。90年代初桂平公路局在橋西北面新建1座大橋,原舊橋車輛行人不再使用。
牛秀嶺甘氏民居,位于桂平市大灣鎮山塘村牛秀嶺,始建于1959年,由甘聚仁、甘聚義等六兄弟共建。該建筑坐西北向東南,總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兩進五開間,磚木結構,懸山頂,蓋小青瓦,南北兩面各有一組橫廊,1967年在南北兩面各增建一組橫廊。兩進之間為天井,天井用青磚鋪設,部分磚中戳印有一個“泰”字,是甘氏前輩寄寓后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博大胸懷,是他們家國情懷的崇高境界與安身立命的體現。甘聚義曾為成都軍區某獨立團參謀長,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鴨綠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曾在淮海等戰役中分別榮獲過二等功獎章一枚;三等功獎章一枚;解放獎章一枚;紀念章五枚。該建筑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地方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