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崗區位于貴州省北部,總面積595平方千米(《簡冊》)/622.3平方千米(《貴州年鑒》)。2003年末,總人口63.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8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路,郵編:563000。行政區劃代碼:520302。區號:0852。拼音:HonghuagangQu。
紅花崗區轄8個街道、8個鎮:老城街道、萬里路街道、中華路街道、南門關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橋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長征鎮、巷口鎮、南關鎮、忠莊鎮、海龍鎮、深溪鎮、金鼎山鎮、新蒲鎮。
紅花崗區原為縣級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北倚婁山,南臨烏江,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距重慶323公里,離貴陽147公里,全區總面積624.49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轄8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3個村委會,14個鎮轄居,總人口約54萬人,現為遵義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歷為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屬蔽國,附屬于夜郎。秦漢屬蔽縣,唐貞觀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萬歷29年(公元1601年)改為遵義軍民府。1914年,民國政府恢復遵義縣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設市。1997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遵義市設立紅花崗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遵義因此名揚中外。紅花崗區也是一座擁有眾多榮譽的城市,曾先后榮獲“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酒文化名城”、“全國十佳綠化城市”、“全國兩基達標縣(市)”和“國家級科技先進區”等光榮稱號。
人文景觀
主要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主的長征文化紀念體系,有中世紀軍事城堡海龍囤,“西南地下藝術宮殿”楊粲墓,佛教名勝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人文內涵豐富厚重,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城區青山環繞,樹木蒼翠。湘江、洛江橫貫全城,遵義公園、河賓公園、鳳凰山公園和碧綠江水自然交融,春華秋實、夏蔭冬青,景色迷人,被譽為黔北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基礎設施
川黔電氣化鐵路和210、326國道橫穿全境,貴遵高等級公路和即將開通的遵崇高速公路(2004年6月通車)在這里交匯。供電供水能力較強。區內火力發電裝機容量達32.4萬千瓦,毗鄰的烏渡發電廠裝機容量63萬千瓦,生產生活用電充足,隨著城市、農村電網改造的實施,城鄉供電設施有極大改善。先后興建了南、北郊水廠及紅巖、海龍等11座中小型水庫,城市自來水日供應能力達15萬噸。郵電通訊設施網絡完善。現有郵電局(所)25處,擁有現代機械裝置郵政轉運中心和載波、微波通訊等先進通訊設備,基本普及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此外,區內還具有較為完備的科研體系、教育體系和醫療衛生防疫體系,其中:擁有科研機構140個,民營科技企業148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萬余人,各級各類學校近200所。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各族人民秉承長征精神,搶抓歷史機遇,不斷深化改革,全區經濟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91年全區(原遵義市)財政收入跨入了全國十大財政縣(市)行列,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三番。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總體發展思路,先后實施了“五大攻堅戰”、“四個新突破”、“四個跨越對接”、“五個拉動”等發展舉措,國民經濟總體實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2007年是紅花崗區經濟社會實現較快發展的一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85億元,增長15.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4億元,增長17.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05億元,增長1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3.84億元,增長16.38%。工業、城鄉建設、第三產業、“三農”工作都取得明顯成效。2008年,紅花崗區將充分發揮中心區優勢,緊緊圍繞“鞏固農業基礎、夯實三大命脈、做強區域經濟、著力改善民生、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工作主線,斥資1000萬元做大工業經濟規模。
園區建設
完成坪橋工業園區一期建設,已開發面積48.67公頃,入駐企業17家,實現產值1.4億元;完成遵義高新技術產業園一期33.3公頃征地及基礎設施建設;長崗工業小區、顏村輕工食品小區建設啟動。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完成信托投資公司、農資公司等12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鄉鎮企業發展勢頭喜人,全區鄉鎮企業總數達1.71萬戶,從業人員6.20萬余人,實現總收入94.88億元。非公有制經濟運行平穩,實現稅收1.18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44.36%。第三產業持續發展,興建各類大中型綜合、專業市場4個,共有各類市場72個,交易面積28.14萬平方米,貿易業營業額達13.44億元,餐飲業營業額達6.98億元。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蔬菜產量達4828噸;著力發展畜牧業,實現產值2.5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40.17%;遵義乳制品公司、南關肉聯廠等龍頭企業持續發展,龍頭作用進一步增強。
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2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35.71億元。引進項目16個,協議資金10.0億元,到位資金4.62億元。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南部新城建設取得新進展,外環路二期、沙河路、合眾路、遵義大道紅花崗區段等市政干線竣工通車。交通網絡維護和改造力度加大,全區通車公路里程達546.6千米,其中國道、省道79.3千米,鄉村公路413.4千米,民用車輛達到1.59萬輛,客運量達到4262萬人次,貨運量達到698萬噸。大力開展“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區級園林專項投入860萬元,新增公共綠地面積8.17萬平方米,完成退耕還林466.67公頃、荒山造林466.67公頃、環城生態屏障工程341.6公頃,封山育林666.67公頃。
社會事業
教育教學資源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屬學校149所,在校學生8.89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非文盲率99.9%,“兩基”成果得到鞏固。扎實開展科技工作,申報科技項目16項,發展民營科技企業6家。郵電通信事業進一步發展,郵電業務總量3.70億元,電話用戶19.4萬余戶,電視覆蓋率87.51%,廣播覆蓋率97.88%。積極發展文化事業,文化市場逐步規范,文物普查順利推進。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連續7年獲得市級考核一等獎。醫療分類管理工作扎實開展,社區衛生網絡初步形成,農村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共有醫院6家,衛生院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點)54個,病床885張,醫務工作人員1186人,其中醫生455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81.94萬元,保障5507戶、1.31萬人;發放養老保險金4015萬元、醫療保險金875萬元、失業保險金82.75萬元,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2880人。
歷史沿革
1998年,將遵義縣新卜鎮、深溪鎮、金鼎鎮劃入紅花崗區。
2000年,紅花崗區轄10個街道、11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916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舟水橋街道30588老城街道44137萬里路街道32870北京路街道18476延安路街道41041中山路街道21364南門關街道31629中華路街道31853上海路街道65734洗馬路街道28156長征鎮67757南關鎮29240禮儀鎮20607巷口鎮12196忠莊鎮33182海龍鎮15195新蒲鎮45044深溪鎮30492金鼎山鎮29860高橋鎮41950董公寺鎮20323
[fontcolor=#0000cc][/font]
200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將紅花崗區管轄的董公寺、高橋2個鎮、上海路、洗馬路、北京路3個街道,長征鎮的坪豐居委會、坪豐村劃歸匯川區管轄。
2003年12月2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紅花崗區撤銷長征鎮、禮儀鎮、合并設置長征鎮。鎮人民政府駐涼水村,所轄行政區域為原長征鎮、禮儀鎮行政區域。
2003年,紅花崗區轄9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95個村委會、82個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