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場村位于坪山鄉東部,與五德鎮的新華村相鄰,全村轄6個村民組,總人口576人,其中農業人口553人,非農業人口23人,行政區面積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39畝,牛場村支部現有黨員16人。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牛場村依托自身的地理優勢,學習新華苔茶、坪山貢茶的加工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大了村茶葉、烤煙產業的大突破,新植面積600余畝,老茶園400余畝,烤煙種植面積500余畝形成了優質茶葉、烤煙的產業帶。
牛場村一帶的儺堂戲班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儺堂戲班演員20余人,演出時,穿上-的服裝,戴上面具,在鑼、缽、鼓、小馬鑼和嗩吶的交響聲中進行表演,演出一般要三天三夜。
儺戲,是該地乞佬族人驅鬼逐疫祭祀的一種法事表演活動,具有原始宗教意義和巫文化現象。在該地有較完整的保存意義。儺堂有“沖儺”、“還愿”兩種形式,“沖儺”比較簡單,凡是有災病的人家,為祈求平安消災祛病,即請幾個儺戲法師,經一天一晚祭祀即可。“還愿”是許愿求平安、求長壽已如愿的人家,擇良辰酬謝神靈,經三天三夜的祭祀即可,在此基礎上,又吸收了民間小調,發展成了娛人的文化表演節日,并且增加了不戴面具的插戲,使儺堂表演逐漸形成具有人物、音樂、完整故事情節及表演的儺堂戲。儺戲的音樂分唱腔和打擊兩部分,法事主要用儺腔,間用少量禪腔、道士調,正戲用民歌小調、插少量儺腔,外戲借用其他劇種的腔調和民歌調。在表演過程中,為了顯示神的功力,還有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如上刀梯、下油鍋、踏火鏵等具有神秘的儺戲技巧。坪山鄉以儺戲為中心而伴生的儺戲、儺面、儺技等儺文化,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是研究乞佬族民俗、文化、藝術、宗教的珍貴活材料,同時也是游客探奇的一道套餐。
近幾年來,這支較完整的儺戲班子仍然名噪鄉縣。在縣城春節聯歡活動中,他們原汁原味的表演,使人們感到儺戲的魅力,領略到儺戲的真韻,但愿這一“活寶石瑰寶”文化能夠經久不衰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