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叉鎮是縣城所在地,位于白沙縣中部偏東,是白沙縣的政治、經濟、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明代因有牙叉村而得名。解放戰爭時期曾召開過著名的“牙叉會議”,對時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的牙叉鎮于2002年9月由原牙叉、白沙、南叉三個鄉鎮合并組成。土地總面積222.75平方公里,轄3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94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萬多人,其中農村人口20388人。全鎮已開發耕地16460畝,其中水田14307畝,旱田2153畝,坡地17512畝。
橡膠、甘蔗、水果(主要是龍眼、荔枝)是牙叉鎮的傳統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全鎮現有橡膠35758畝,年產干膠1225噸;甘蔗5614畝,年產量15333噸;水果5434畝,年產量2023.8噸。
檳榔、粉竹是牙叉鎮的新興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鎮委、鎮政府結合本地資源條件和地處優勢,確定了“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因地制宜,分片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城郊型生態特色經濟”的發展思路,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小城鎮建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牙叉經濟與社會得到全面發展。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0966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98.5萬元,人均收入1876元。全鎮現有3所中學,15所完小,7個教學點,在校學生3492人;衛生院2家;轄區有四個派出所;全鎮村村通公路,89個村民小組己通電,3021戶16891人飲用上清潔衛生水,36個村莊安裝了程控電話。牙叉經濟與社會發展狀競良好,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牙叉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均降雨量近1900毫米,南叉、南開兩條河流經我鎮,水資源充足,全年日照2千多個小時;而且,各項農業基礎設施完善,現己建設中小型水庫、水壩9座,水利渠道10宗58公里,整治田洋3片800畝,水利灌溉面積4200畝,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冬季瓜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良好的基礎條件。我鎮還有世界最大的無顆粒隕石坑、江排碧波、九架木棉等自然景觀和“牙叉會議”、那凡革命老區等一批革命遺址,發展生態旅游和民族風情特色旅游的潛力很大。白沙是全國生態綜合治理示范縣,我鎮森林覆蓋率達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