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屬范陽郡,為其五溝之一,因水面多芙蓉而得名白溝鎮,過去也有人也稱這里為白溝河。
三國時期,白溝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到了宋代景德元年(1004),宋、遼定的“澶淵之盟”,使白溝不僅成為了兩國的界限,而且也成為了通商口岸、進攻交割的場所和傳遞信息互通往來的關卡,白溝市場也隨之發展起來。
元代元世祖繼位后,白溝成為水陸交通要道,河上的船只可以直接駛入大運河,“近賈齊魯,遠通閩粵,日過千帆,商賈云集”一派繁榮景象。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永定河改道灌入白溝河東下入海,白溝河水量大增,從海上開來的大型船舶可直達白溝靠岸,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白溝成為京城通往南方諸省的交通樞紐,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地理位置使白溝發展為北方的商品集散地。
清朝末年,白溝市場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萬盛堂”等大商號就有100多家,全國各地都有商人來這里交易,使白溝成為了享有“燕南大都會”之美譽的商業重鎮。
商品包裝業在那時也逐漸興起,從口袋鋪、柜箱鋪開始,白溝箱包也就開始了它披荊斬棘的發展之路。
白溝原隸屬于保定高碑店市的一個小鎮,是北方知名商品集散中心,是河北省國家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自1992年設立副縣級建制鎮,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工業區面積從100畝擴展到5000畝,引進國內國外知名品牌8000多個,日上市商品100多個大類,150多萬個品種,涵蓋衣食住行整體生活鏈的箱包、服裝、小商品等十幾大行業綜合商貿集群。
白溝鎮擁有規模企業300多家,加工企業3000多家,年產箱包6.5億只,是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被譽為“中國箱包之都”。
白溝新城建制2008年7月,河北保定市委、市政府出臺一主三次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啟動白溝·白洋淀溫泉城次中心城市建設。
2010年8月17日,經河北省委批準,河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關于組建保定市白溝新城管理機構的通知》,組建中共保定白溝新城工作委員會和白溝新城管理委員會,確定白溝新城為副廳級建制。
2010年4月1日,白溝新城被中央編辦、中央農辦、國家發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聯合批準為河北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8月,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組建副地級保定白溝新城管理機構,轄區面積118.5平方公里。
9月16日,在白溝新城揭牌儀式上,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確白溝新城發展定位:中國箱包之都、京南商貿名城、保東中心城市,當好全市加快發展帶動區、打造現代特色產業聚集區、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爭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白溝新城原轄白溝鎮與原白洋淀溫泉城,白溝商貿物流業、加工制造業、溫泉城旅游休閑業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白溝新城組建以來,各項經濟指標增速達30%,創造出了連續多年的"白溝新城速度"。
2008年至2010年,居住人口由13萬人增至15萬人,增長15%;建成區面積由15平方公里增至25平方公里,增長67%;財政收入從1.5億元增至3億元,增長100%。
2014年8月河北省出臺《關于支持白溝新城產業發展的意見》,要求以建設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北方國際商貿中心、輕工產品流通樞紐和重要研發設計制造基地,打造保定東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指導和支持白溝新城完善和細化城鎮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實現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促進城鄉一體、產城融合。
意見提出,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機遇,把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商貿流通產業向外轉移作為實現白溝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支持白溝新城與北京市豐臺區的戰略合作,支持符合白溝市場定位的商戶在白溝從事經營業務。
在擴大與北京合作的基礎上,開展與天津等沿海先進省市的商貿合作,吸引國際知名商貿企業到白溝投資置業。
2015年被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確定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2016年河北白溝箱包市場經國家商務部等8部委聯合審批確定為“市場采購貿易出口試點”(海關監管代碼:1039)。
2017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原屬白溝新城管轄的白洋淀溫泉城析出,劃歸雄安新區管轄,白溝新城轄區僅剩白溝鎮,總面積54.5平方公里,轄33個村。
[8-9]2018年被國家商務部確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2021年位居中國商品市場綜合百強榜單第五位。
2022年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全國首個數字“三品”產業創新基地稱號。
2022年被國家工信部確定為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