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連峪村位于海港區北港鎮東北部,坐落于燕山山脈環抱之中,石河支流沿村莊蜿蜒流淌,這里群山環抱、碧水穿繞、空氣清新,瓜果飄香,更有有闖王洞、北朝長城遺址、朝陽寺遺址等文物古跡。該村有438口人、132戶,耕地755畝,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5874元。近年來,該村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為抓手,以連峪山莊開發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重點實施了村容村貌整治、旅游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等工程,全力打造打造“環境整潔、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美麗鄉村。
一、積極開展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鄉村面貌綻新顏
根據對市、區提出的“環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提升和生態環境建設”五大工程十五件實事,確定本村工作任務,高質量建設,高效率推進。去年以來,共清運垃圾8380立方米,混凝土路面硬化4750平方米,鋪設荷蘭磚10870平方米,粉刷墻壁3000平方米,沿連峪河種植了油松、黑松及野花組合,綠化面積達2000平方米,在村主要街道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坡屋頂改造完成90戶,改廁完成60戶,老、舊民居防水完成35戶,在村莊主入口處設立了連峪山莊千層巖雕塑標識,并給每戶安裝了門牌。此外,還完成了4000平方米村民活動廣場和2400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建設,設立了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廣場,安裝了籃球筐、健身器材等多種體育設施,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同時完善制度,加強監管,探索面貌改造提升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了清掃保潔制度。為使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由突擊清理向日常規范轉變,由以衛生集中治理為主向以日常維護為主轉變。該村組建了專門的環衛隊伍,購置了垃圾車、掃帚、鐵鍬等工具,劃分片區、責任到人,全面落實“一日一掃、全天保潔”的衛生清掃制度。將鄰里4—6戶編為一個值日小組,推選專人負責組織每日清掃,在清潔自家門前的同時有效的維護了村莊整潔。二是實施“門前三包”制度。與沿街商店、飯店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做到街道整齊清潔、環境衛生秩序良好、無積存垃圾。三是加大監管力度。由黨員、村民代表定期對村內的主要街道進行檢查,對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戶進行及時表揚宣傳;對環境衛生狀況一直很差、而整治措施又不力的農戶和個別有損環境衛生不當的行為,責令限期整改。
二、著力開發連峪山莊,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
在全市“旅游立市”號角的帶動下,該村自2011年起,按照“以綠為主,以景怡人,以果取勝”發展鄉村生態游的戰略思路,開發建設連峪山莊,打造四季可采摘,四季皆有景,以采摘游樂、休閑觀光為載體的生態游。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成立了旅游開發公司,以市場化的思路謀劃鄉村旅游開發。依托圓明山打造瓜果采摘園、騎馬生態觀光園、千畝薰衣草、朝陽寺參佛等多個旅游景點。目前建有千畝采摘園、3000米的葡萄長廊、800畝的山野菜、黑花生、紫甘薯等特色種植基地、生態跑馬場及開心農場等。連峪山莊景區2012年被評為全市“十大旅游目的地”,并于2013年開業迎賓。明年將實施二期項目,計劃投資約5000萬元,啟動北朝長城遺址修復、朝陽古寺復建、連峪生態經濟園等項目。
三、深入開展文明創建,催生鄉村文明花
全民參與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文明創建提供強大凝聚力的根本途徑,由于活動堅持面向群眾,所以要讓群眾感受到自己是活動的主體,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全村村民參加到了文明村創建的活動中,參與率達到99.58%,開創了群策群力全民共建“文明美麗新鄉村”的局面,以合力促創建,以創建促團結,拉近了黨群干群距離。
在村班子建設中,該村逐步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黨員隊伍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在學習制度上,積極利用“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等多種形式,組織黨員學理論、學業務、學經濟、學管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工作上,要求村兩委成員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勤政為民,不搞特殊化,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為群眾謀福利,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請,不以權謀私,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帶動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在組織制度上,充分尊重黨員的民主政治權利,實行民主議事和黨內監督制度。在重大決策上,堅持走“四議兩公開”程序,集體研究,科學決策。在工作制度上,積極組織黨員參與項目建設,參與村務管理,讓廣大黨員在參與經濟建設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從而更好地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風帶民風,以民風促村風。
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創建活動,助力全國文明城創。結合“我們的節日”及鄉村旅游,該村共舉辦連峪文藝匯演等文藝演出38場次,大大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及文明村民評選活動,設立了善行功德榜,并以該村原黨支部書記靖紅利事跡為基礎建立了時代楷模館,弘揚了海港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了文明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