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位于河北省中部,隸屬于滄州市,總人口37萬,總面積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轄9個鄉鎮,254個行政村,擁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物流產業聚集區。肅寧是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是中國裘皮之都、中國圓茄之鄉、中國針紡服裝名城。
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29.6億元,同比增長7.2%;固定資產投資89億元,同比增長12.3%;全部財政收入25億元,同比下降1.8%;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2億元同比下降1.1%;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億元,同比下降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1.5%;進出口完成11.2億元,同比增長0.2%,其0口完成8.2億元,同比下降18%,進口完成3億元,同比增長16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12元,同比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1元,同比增長8.2%;實際利用外資128萬美元,同比增長1.6%。
肅寧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距雄安新區正南50公里,邊界距離僅20公里,地處京、津、石金三角位置,距北京、天津、石家莊各150公里,距黃驊大港160公里,距大興國際機場、正定國際機場均130公里。京九、朔黃兩條鐵路,大廣、保滄、曲港三條高速在肅寧交叉過境,朔黃鐵路公司總部坐落肅寧,并設有沿線最大的編組站;京港臺高鐵也將過境肅寧并設站,肅寧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的交通樞紐。
肅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遠近聞名的“狀元之鄉”,先后出過元朝文狀元魏元禮、清代武狀元哈攀龍、清代末科狀元劉春霖3名狀元和榜眼、探花各1名,進士36名,當代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國畫大師賈又福、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金凱也出生在這片土地上。肅寧是革命老區,1944年9月解放,是冀中平原第一個解放的縣。境內文物古跡較多,其中武垣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全縣共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肅寧撈紙、肅寧武術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馮氏正骨、肅寧糖人、肅寧三弦、肅寧內畫、銅版畫、肅寧戳腳、肅寧口技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肅寧資源物產豐富。境內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豐富,年產原油28.5萬噸,占華北油田總產量的5%,是華北油田的重要產區之一。境內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質優良,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食、蔬菜、果品生產區,河北省核心區產糧大縣之一。蘋果、鴨梨、葡萄等果樹種植面積5.2萬畝,肅寧鴨梨曾作為“天津鴨梨”的主要產區出口國外。蔬菜種植面積達18.9萬畝,其中圓茄銷售量占北京市場60%以上。
肅寧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了裘皮服裝、鐵路經濟、針紡服裝、電力裝備、圖書印刷、魚竿漁具、民族樂器、設施蔬菜八大特色產業格局。裘皮服裝是第一特色主導產業,肅寧擁有全國最大的裘皮原料交易市場,年交易皮張1.8億張,交易額250億元,占全國交易量的70%,年產值175億元,納稅8019萬元;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部座落肅寧,2018年朔黃公司及其他涉鐵企業納稅15.3億元,占全部財政收入的60%。
肅寧發展平臺要素完備。規劃占地16.33平方公里的肅寧經濟開發區和規劃占地7.5平方公里的肅寧物流園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和“省級物流產業聚集區”。近年來,按照同城化、產城一體化發展戰略,兩大園區與縣城已實現融合發展,目前“兩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實現了“九通一平”,開發成本低,為項目建設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先后實施了11萬伏變電站、消防站、雨污管網、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三縱七橫”的開發區路網框架,開通了天然氣、通信、熱力及有線電視管線;“兩區”建有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可滿足企業的環保需求;保稅物流中心可為周邊外向型企業和物流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在全省2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排名中列第37位,先后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物流產業聚集區被評為全國優秀物流園區。